中国政府网 山西省政府 忻州市政府 信用中国·忻州

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保德 > 保德概况 > 正文

保德概况

 时间:2022-06-02 18:07       大    中    小     

  保德县位于山西省西北部、忻州市西部,地处黄土高原和黄河流域边缘地带,东界大山与岢岚为邻,西隔黄河与陕西府谷相望,南与吕梁兴县毗连,北与河曲接壤,素有“晋西门户、秦晋要冲”之称。全县总面积997.5平方公里,辖5镇6乡222个行政村2019年并村简干之后),全县常住人口144218人。

  保德境内梁峁起伏、沟壑纵横、植被稀少、岩石裸露,立地条件差,自然灾害多。地势东高西低,平均海拔840米,年均日照2814小时,年平均气温9.8°C,30年平均降雨量401.7毫米,平均无霜期185天。全县土地总面积149.6万亩,其中耕地40.7万亩,林地50.6万亩,森林覆盖率15.6%,林木绿化率38.1%。农作物以豆类、薯类、糜谷、玉米为主。特色农业产业“两红一核”尤以保德油枣最为著名,已有1000多年栽培历史,以其皮薄、肉厚、核小、糖分高、油质大而享誉全国,曾受康熙皇帝御封,为山西八大名枣之一。目前,红枣栽植面积达7万亩,正常年景可产红枣4000万斤,加工企业发展到20余个,研发加工的10余个系列产品远销国内外。

  保德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早在新石器时代,保德地域就有人类活动。宋淳化四年(993年),置定羌军,建城设官,景德元年(1004年)改为保德军,景德四年(1007年)改为保德州,取意于《左传》“民保于城,城保于德”,有1000多年建县历史。先后有名垂青史的杨家军、明代五省总督陈奇瑜、全国劳动模范造林英雄张侯拉、当代全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马玉涛、民歌活化石杨氏三兄妹等杰出人物。保德是革命老区,1937年建党,1940年解放,许光达、彭绍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此工作。著名的晋绥二中在保德曾为党培养出一大批优秀干部。

  保德区位优越,交通便利。保德位于晋陕蒙三省交汇之地,是陕煤过晋的重要通道,也是山西连接大西北的重要门户,神朔铁路、神保二级公路、沿黄干线公路、忻保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已充分融入省会太原三小时经济圈。随着兴保铁路、神府高速公路、新城区黄河大桥的建成投用,晋陕蒙金三角经济圈将加快形成,区位优势更加明显,为加快打造投资洼地和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奠定良好基础。

  保德资源丰富,前景广阔。探明煤炭储量127亿吨,低硫、低灰、发热量高,宜深加工转化。石灰石可采量超150亿吨,煤层气储量800亿立方米,铝土矿储量2.7亿吨,含铝58%以上,品位较高。天桥泉地下水可采量14.5立方米/秒,为优质纯天然矿泉水。铁矿、硫磺、高岭土、油母页岩、长石、粗砂、红土等资源储量也颇为丰富,开发前景良好。近几年,先后吸引神华、阳煤、同煤、晋能、山东信发等大型企业集团投资兴业。

  保德环境优美,文化厚重。保德县城背靠飞龙山,面临黄河水,山水环绕,风景秀丽。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15处,其中有林遮峪新石器遗址、清代故城关帝庙等省级保护单位,有宋代牙前塔金峰寺、故城春秋战国古文化遗址、清代城内陈烈女祠建筑群等市级保护单位,有明代城内祖师庙、清代后会灵感寺、清代白家庄金锁桥等县级保护单位,有国家级古脊椎动物三趾马化石保护区,保德红土因含三趾马及大唇犀等化石而被国际地质学界命名,保德铜贝更是人类金属铸币之鼻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省级2个、传承3人,市级12个、传承9人,县级15个、传承18人,保德钓鱼台被誉为“黄河第一钓鱼台”,古代龙山文化遗迹遍布全县。近年来,先后荣获国家级卫生县城、省级园林城市、省级平安县城等一系列荣誉,全县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城市品位显著提升。

  保德跨越发展,后劲充足。新世纪以来,以引进神华集团为标志,保德三度跻身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全国百强县”,财政总收入五次领跑忻州市。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转型发展,“煤电铝化建气”六大产业齐头并进格局初步形成,经济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新亮点、新成绩。202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82.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3%;固定资产投资完同比增长9.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6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8.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32737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240元,同比增长8.5%。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总体平稳增长、转型逐步加快、质量不断提升、活力明显增强、民生持续改善的良好态势。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