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山西省政府 忻州市政府 信用中国·忻州

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保德 > 保德县志 > 正文

《保德县志》卷二十四 风俗民情

 时间:2021-11-06 11:36       大    中    小     

卷二十四  风俗民情

   第一章  民  性    第二章  风  俗     第三章  良风美德     第四章  姓氏亲族

   第五章  宗教信仰    第六章  方  言    第七章  谣  谚

第一章  民  性

保德县人喜善厌恶,崇尚温良,具有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善良的特点。

保德县人老实忠厚,虽性刚好强,但心地纯正和善。待人耿直,不会虚情假意。

保德人办事,小心谨慎,办则求成。言而能信,反常现象极为少数。

保德居民无论男女、老少,勤劳俭朴,自给自足是本县的传统生活方式,力争万事不求人。一般说来,富不骄奢,穷不嫌乡,乡土观念浓厚。遇灾年向外赴熟,适应性较强,不久即归。

本县交通不便,文化落后,然尊卑有序,内外有别,遵纪守法,通情达理,饶有古风。

第二章  风  俗

第一节  日常生活

一、饮食

1、家常饭食  以餐次习惯划分,保德可分为两个食区,朱家川河以北地区,常年日食三餐,早午干饭,晚食稀饭。朱家川河以南地区一年之内,大部时间日食两餐:春、秋,早、午餐;夏,午、晚餐;冬,早、晚餐。

过去,中产人家的饭食通常是:早晨糜子面窝窝呵(蒸)山药、豆面拌汤或小米稀饭。午饭多为捞饭或杂面。晚饭多为和子饭或豇豆稀粥。一年四季,酸菜下饭。西梁、尚家塔一带有吃钱钱饭的习惯。靠近河曲的村子有吃酸米饭的习惯。

一般每年仅吃白面四、五次:大年三十、正月初二、七月十五、八月十五各吃一次。其余则待生病或贵客临门,方可享用。近年来,生活提高,常吃白面(且多吃面条),蒸、煮、煎、炸间或有之。

较讲究的食品有:饺子、荞面圪儿、油炸糕和肉烩菜。

2、风味食品  碗托:是用荞面做成的食品。其色白亮,质嫩而坚,味美可口,是下酒之上品菜。

荞面去皮叫糁子,糁子再去青(即一层极薄的绿皮)用石磨加工,细箩箩下,取头遍面,用盐水拌成穗子,蘸水揣成糊状,舀入碗内,急火蒸,蒸至半熟,用筷子搅一次,以防沉淀而形成的上软下硬。蒸熟后置阴凉处,冷后佐以醋蒜食用。

加猪肉末的碗叫肉碗托。

钱钱饭:黄豆用开水泡过,逐粒捣扁,形如制钱,和小米一起下锅,煮熟即成,食之味美,营养丰富,为补益之品。

灌肠:也是一种荞面制成的食品,但它的滋味和碗迥然不同。

将猪肠子去油,刮尽肠绒,洗净装入荞面糊(略稠于碗糊),装至半饱即两头扎紧,放入笼内,急火蒸。蒸至半熟,即用竹钎扎孔放气,以防憋破。蒸熟后,晾至半冷,便可食用。调味用姜、蒜、盐水。忌用醋,放醋则有猪粪气。

酥鸡:保德人喜欢吃酥鸡。

酥鸡又叫黄焖鸡。将鸡宰后,煺毛去内脏及嗉囊,切成小块,拌入作料、鸡蛋粉面糊封裹,上油锅逐块炸成金黄色。将炸过的鸡肉放盆内炖熟,加入清汤即可食用。这种吃法,调和不宜过重,葱、椒、姜、胡椒为主要调味品。保德酥鸡在太原和包头一带享有盛名。

黄酒:为冬令佳品,农家自酿自用。

软米面蒸成素糕,加入麦芽和白酒装入罐内,置暖和处,四、五日即可酿成,取而兑水煮食。此为面黄酒。用软米做粥,加、酒酿制而成,舀清液食者为干榨黄酒。其渣过滤得酒叫“箩儿黄”。

黄酒浓度低而味醇厚,常饮此酒,有益无害。

长豆面和捏钵子:

长豆面和捏钵子都是用豆面制成的食品。长豆面最好用豌豆面,捏钵子最好用豇豆面。

长豆面的做法是:将豌豆面加蒿籽和起,醒一夜,第二天再揣一次,俗称“叫面”。将揣好的面分成计子,置案上擀成纸薄的大片,折迭起来,切成极细的面条。这种面条既长又薄,较挂面好吃,别有一番风味。可现食,也可干放。食时加卤汤即可。

捏钵子也是一种面条,形同,食之有别。做法是,将豇豆面加入少量榆皮面,用温水搅起,用捏钵子(一种特制灶具,形同床而没有支架及压杆,直接用手挤压操作)直接挤压入开水锅内,现做现食,作料用盐、油煎葱、辣子和腌酸菜。食之,饶有风味。

3、宴客饮食    每有客到,多以油糕粉汤、蒸馍肉烩菜款待,民间酒不常备。正月间待客习惯用扁食炒盘,即凉拌豆芽一盘,猪肉炒板粉一盘,羊肉炒细粉一盘。酒罢食饺子(即扁食)。

婚丧事宴客,便多坐席。席面有“顺六碗”、“八八”、“九围碟”、“十三花”、“海菜席”等名目。

顺六碗:全席为六大碗,即红条肉(猪)二碗,肘子一碗,酥鸡一碗,清蒸羊肉一碗,肉丸子一碗。

八八:在顺六碗基础上加八宝粥、拔丝山药两道大菜。再加八热炒即是。

九围碟:在八八席面上再加一大碗、一热炒,再加冷菜九道即是。

十三花:比九围碟多四道凉菜,四道炒菜。

海菜席:在九围碟上加几道海味,即称海菜席,如海参、鱿鱼等为常用海味。加一道海味称一个头的海菜,加二道海味称两个头的海菜,最多不超过四个头。

坐海菜席要用馍馍、点心做衬食。

二、服饰

1、发型头饰

(1)男子。明代以前,汉人满发,拢到头顶挽一髻。清入关后强令发式以满族为准,即将头发四周剃去寸许一圈,留脑后头发用锁钱编成辫子。官吏富户,常垂于背。平民百姓,平时将辫子盘起藏入帽内,若遇婚丧事或出门作客、上堂见官,必须将辫子放出拖于背后,否则为不礼、不敬。剃发留辫,当时遭到强烈反对。于是强令执行,有所谓“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说法。

民国建立后,下令剪辫子。官府派专人在街上巡查,发现留辫子的男人,即用剪刀剪断,令其剃光头或平头。这个剪辫子运动一直延续至民国十年左右,才基本完成。

新中国成立后,城乡青年大都留发,有偏分头、小背头,中年人多留大背头。而今城镇少数男子留长发,名为苏州头。

民国至今,男孩发型无大变化,满月剃胎毛定发型,多留“三拐毛”,即后留一圈,左、右前各留一块,保留契丹男子的款式。渐大,发式有:“马鬃头”,仅前顶留一小片短发;“后纠毛”,枕窝内留一小撮毛发或梳成一小辫;“两拐角”,左、右头顶各梳一小辫。一般十二岁后,发式同青年。

清末民国初年,一般士绅戴青缎“瓜壳子”(即瓜皮帽)、礼帽,农民戴毡帽,“紫绒壳”为上。五十年代,一律罩毛巾,圪有的后挽、有的偏挽。现在青年多不戴帽,有戴帽者,春秋戴解放帽、鸭舌帽,冬戴火车头麻绒帽。

(2)女子。小儿无定式,唯梳若干小辫,一至数个不等。渐大则合为一个,用红、绿毛线扎辫根,约寸余,余发或三股,或五股,编成辫子拖于脑后,以粗、长为美。

1949年前,已婚女子梳“元宝头”,简称“元头”。即将辫子散开,盘成发髻,状如馒头,用网子罩住,再用钗子别住。富家女子首饰多,穷家女子首饰少。少者仅为铜钗四个,分头棍子一枚,多者有金银钗、玉蝴蝶、步摇子等。

清末民国初年,时兴戴帽条子,俗叫“箍儿”。为黑色呢绒制品,上有绣花或珠花,花型多为“鹿鹿转枝莲”、“老鼠闹葡萄”等。

1949年后,妇女发型大变。兴起了简便朴素的剪发头。保德叫“二毛子”。中年妇女则将长发剪去一半,留下下一半折起来,卡住,称“卡卡头”。到五十年代初,不论姑娘媳妇,又皆梳成双辫垂于前胸。后又嫌其不雅,将辫梳在背后,姑娘扎辫根,媳妇不扎辫根,叫做“散辫”。

六十年代,成了一色的剪发头。发稍长后,又多有人将发梳成两个刷刷,有的朝前,有的向后,也盛行几年。八十年代初,烫发风行,无论城镇乡村,皆有不少人用电烫、冷烫之法,将发蜷曲,名目繁多,有波浪式、宝塔式、大卷云、小卷云等。

保德妇女皆不戴帽,而罩毛巾。而今,平时无饰,劳动时罩纱巾或头巾。

保德人以头扁为美,特别是女人。所以胎儿坠地,便令其仰卧,并用两个装有绿豆或豌豆的布袋,俗称“豆裢”的夹住,不让翻身,久之,枕骨变形,后脑勺便被压扁。

过去,保德女儿有穿耳习惯。胎儿满月,便在耳垂部位扎一孔,用棉线引过,备长大戴耳坠用。耳坠有耳环和耳坠之分,以“三穗金环玉棒棰”为最名贵。近来,此风又从城镇复兴,穿耳坠环者多为成年女子。

2、服饰

(1)男子。清末民国初年,平民皆小衣小裤。用本地土布或平山布手工缝制。将裤腿用带子扎住,腰束腰带。布多不染色,染色则只有青蓝两色。

春秋穿夹袄夹裤(棉衣抽去棉套),外套羊皮坎肩;夏穿单衣单裤,内穿贴身布背心,俗称 “拓(ta)汗子”;冬穿棉衣棉裤,内穿夹布背心,俗称“主腰子”。严寒时穿白茬子羊皮皮袄。

若遇婚嫁做娶送客,则借来长袍马褂略用一时。

衣服款式:衣分右大襟袄和对门子袄两种,都缀桃圪瘩扣。裤为大裆裤,不分前后,可换穿。商人、读书人则穿长袍马褂,常佩一鲨鱼皮眼镜盒为饰,拄手杖,谓之“文明棍”或“品棍”。

本世纪六十年代后期,衣着较为统一,农工商干基本相近。衣料由土布逐渐变为市布、斜纹布、哔叽、卡叽、华达呢、双面卡叽、的确良、涤卡、涤纶、呢绒毛料。上衣款式为军干服、中山服。下衣为西裤。近年男子亦时兴筒裤、皮夹克及西式上衣,但多不系领带。青年男子多戴手表。

(2)女子。清末民国初年,平民妇女皆小衣小裤,为土布手工制成。青年人不扎裤腿,中年老年皆扎裤腿。若遇婚嫁作客,则穿挽袖大袄、系裙子。挽袖大袄怀头大镶边。富有人家,衣服款式和平民雷同,只是衣料昂贵,装饰华丽。衣料一般用曲绸、湖绉、齐霞缎、闪缎、克利缎等。

出门作客穿挽袖大袄,披油领,系百叶裙,戴顶圈三个、手镯两对,胸饰有“银圪疤”、“牙钎子”、“麒麟送子”宝锁等物。

1944年前后,因革命根据地受敌方封锁,人们自种棉、自纺线、自织布,用黑豆皮煮水染一下,便做衣服。到1947年左右,市布渐多,衣裤兴窄长。1953年以后,布料有了冲服呢、灯心绒、海虎绒(即平绒)、花达呢、贡呢、卡叽等。款式兴宽袖宽裤腿。七十年代以后,有了的确良、涤卡、锦纶、尼纶、涤纶、大纹哗叽等。然而高级衣料仍是毛哗叽和呢子。

八十年代,妇女衣着大变,一改过去的春秋衫、军干服。时兴西装上服、喇叭裤、筒裤,色泽华丽,由淡装转向艳服。青年女子多戴手表。

3、鞋袜

(1)男子。农民为劳作方便,平时不穿袜子,只有外出或遇婚嫁等大事时才穿袜子。商人、士绅平时也穿袜子。

1949年前多穿白布袜子。1949年后穿“洋袜子”,现在多为尼纶、锦纶丝袜子。

1949年前,农民多穿实纳鞋,有圆口鞋、牛鼻子鞋。商人、士绅多穿粘帮鞋。

1949年后,农工商干穿鞋基本一致,有方口鞋、小圆口鞋、六眼鞋,农民家做鞋也日渐减少,青年人多穿皮鞋。

保德农民在春秋两季穿一种温鞋,即在实纳圆口鞋上再加一截夹布袜筒,劳作时防止湿土进入鞋内。有劳保价值,久用不衰。

(2)女子。旧时女子布帛紧扎双足,使足骨变形,脚背隆起,脚掌卷合成一条沟,五个脚趾成笋尖形,站不稳、行不快,难事劳作,痛苦万分。陋习以脚小为美,有“三寸金莲”、 “步步莲花”之说。

清康熙三年,有诏禁裹足,七年又罢此禁。

辛亥革命后,废除裹足,掀起放脚运动。1917年前后,省里派查足委员到各县检查督促放足。放开的脚叫“文明脚”,也叫“产脚”或“大板脚”。

清末民国初年,妇女多不穿袜子,仅缠裹脚布。平民穿实纳鞋,富有之家穿绣花鞋和高底子鞋。五十年代初,妇女穿洋袜子、绣花鞋。现在妇女穿尼纶袜、锦纶袜,多买鞋穿。高跟皮鞋十分流行。

三、用器

1.炊具  有大小锅(生铁铸成):小锅叫前锅,大锅叫后锅。后锅的口径一般在一尺六寸至二尺四寸之间。前锅有片锅、牛头锅、手锅、两耳锅之分。两耳锅保留了鼎的形制、圆腹、双耳、底有三足。

其余有杓子、笊篱、铁匙、铜瓢、切刀、案板、擀面杖及大小瓷盆、碗盏。

2.卧具  保德人习惯睡热炕,不铺席,铺毡、褥,农村多铺羊皮褥。喜欢大花被子。枕头为圆柱形,长尺许,内装荞麦皮。机关单位多睡床。

3.摆设    保德家庭摆设,农村和城镇大不相同。农村摆设躺柜、橱柜、穿衣镜。五十年代后,缝纫机也作为一种摆设。

城镇摆大衣柜、小衣柜、组合柜、扣箱、写字台、大包沙发、大包床,小摆设有电视机、收音机、大座钟、花草、金鱼。

现在农村经济发展,城乡差别逐渐缩小,家用电器日益普及。

4.代步工具    过去出门一般步行,或妇人骑驴、丈夫执鞭。而今多骑自行车或坐汽车。

四、居室

保德农家院落基本为四合院。讲究的四合院多为清末建筑物,称“四大四小”,为官宦士绅所建,存者不多,仅马家滩、下流碛、东关有零散几处。其格局为:北面为正,正房三间至五间建于高台基之上,个别有抱厦。东西配耳房。东厢房、西厢房各为三间相对称。南房一般为三间,明间较大为过厅,次间较小,放什物用,亦配有东西耳房。中央为院。

这种院落多为两重门,称大门、二门。门外有石鼓石阶。大门里有照壁,俗称“影壁”,浮雕福寿图案。

这类建筑均为砖木结构,飞檐斗拱,起脊立兽。门窗刻工精细。

普通为“三合头”院。即正面为窑,有土窑和石窑两种。东西为房,中央为院,南为大门。

较次的为“一门一院”。即正面为房或窑,东西圈墙头,南面开一小门。中央为院。

1.房    房架为木结构,墙有砖墙、毛石墙以及砖石用的“四眉墙”。屋顶为硬山顶,灰板瓦铺盖,有简单的屋脊号鸟尾。檐为“封裹檐”。一般为面阔三间,明间次间一般大,进深二架椽。

现在由于木料较难买,新建房屋多为钢筋水泥现浇顶的砖房。内又分若干小间,有的一单元三居室,有的一单元四居室。

2.窑    保德居室中,石窑占绝对优势,被当地誉为“冬暖夏凉的神仙洞”。石窑由砂石或青石或青砖石旋砌而成,过去多为“枕头窑”,现在皆为“筒子窑”。枕头窑面阔三间,一门两窗,取一佛二菩萨之意。进深一间,拱顶。筒子窑面阔一丈零五寸,进深二丈,高一丈零五寸。拱顶。双开门、偏窗子。“狗牙子”檐头。城镇窑洞进深多为二丈五,中有夹墙,分前后两室,前室为客室,后室或橱室或卧室。

乡村,不少人家依山而居,穴土为窑,名为土窑。居土窑者夏不畏酷暑,冬不畏严寒,唯光线不足。土窑面积,或大或小,视土质软硬而定。硬则大、软则小,一般为高、宽八尺左右,深一丈八尺左右。王家寨村多为大土窑。土质松软的土窑洞,要上楦加固。即墙壁挖槽,立柱于其中,柱头横置云柁,云柁上放长木名为“顺水”,三至五根不等,以托窑顶。好一点的土窑要在外面用砖或石头砌门面,这种窑叫“包面子窑”。

3.炕灶    凡家即有炕,与灶相连。灶生火,火生热,热暖炕。烟为烟洞所引,达于户外。谚云“家暖一盘炕”。

炕面有水磨砖炕、石头炕和水泥炕。群众最喜欢的是石头炕。其做法是:将落浆石(砂壤中的一种钙质结核,俗称“石孩儿”)捣烂碾面、细箩箩过,兑纸筋、砂子、胶水和起,抹平、打光,打的数越多越好,用红泥和胭脂刷红,每天用麻油擦拭,经久,红油锃亮,群众叫“红油炕”,妇女百倍爱护,一生保养。农村多在这种炕上擀长豆面。

七十年代,有一位县主要负责人,推广原平打炕积肥经验,群众不能接受。

保德人在新家落成后都要画炕围。俗称“油腰墙子”。底为红色,画边。其边一般为三道,头道边为花鸟、人物、风景,即钩边留池子,池子内绘图。二道边为夔龙万字,三道边为水绳纹。

灶有地灶、炕灶之分,客室多置地灶。满地通热。卧室多置炕灶。炕灶有前后两个炉口,前安小锅、后安大锅,便于日用。此种炉灶只宜烧煤,不宜烧柴。

4.街院属物    街外多植树,榆槐常见,杨亦有之,余则少见。

院内喜整洁,不种庄禾,唯垒一小台,叫做“花台”,或种花,或栽韭,或种黄瓜、西红柿,观赏兼食用。

五、礼仪

保德人热情好客,但礼仪朴素简单。

1.见面    亲朋见面,不握手,不敬礼,常以笑脸待之,问语则以“身体健康”、“庄稼好”为主要内容。若遇生客,谦恭之态则为礼,不娴寒暄,微笑相迎,给人一种憨厚的印象。

2.客至  每有客来访,则让坐、倒水、递烟,不论什么时候,立即生火做饭。

3.客走  主人说“再来”,并送出大门外。

4.求人  有事求人帮助时,过去喊“拜识……”,现有多喊“嗳(i)……”不说“请”,事后不说“谢”,只是笑一笑,微微颔首。

5.礼让  轻躲重、少避老。

6.参拜  过年小孩要给家长拜年,即磕头,家长给其压岁钱。过去新娘婚后第二年正月要给满村长者磕头。长者说:“让新着吧”,给几个铜元为答礼。新中国成立后废此礼。而今新婚夫妇第二年正月要去舅舅家拜年,舅舅妗妗给赏钱,多寡不等。之后要去岳父家拜年,岳父、岳母也要给新女婿赏钱,新女婿要给小舅、小姨压岁钱。

7.宴客    宴客时尊者坐首席首位,诸桌中,地下者为大,炕上者为次。在地下诸桌中系桌围的为首席,不系桌围的类推。一桌坐六人,北东西各两人、南面不坐人,称“席口”,供上菜用。北面二位中居东侧者为首席,居西侧者为陪席,其余为配桌拐子的。婚嫁舅舅为尊;丧葬,女是娘家兄弟、男是舅家表弟兄为尊。俗称“客王”,不敢怠慢。

8.供奉    过去多信神、信鬼。家里多供奉“神主”、“天地君亲师”及各种神道牌位,土地改革以后,肃清此道。现在仍保留清明、中元节、冬至、春节、元宵祭祖的习惯。过春节时也有少数人烧香敬神、祈求赐福。

六、禁忌

1.子、女不呼父母名,起名字避父辈及祖辈的讳。

2.大伯(兄长)和弟媳绝少交谈,互不称呼。

3.有婴儿的人家,不喜欢行路人或陌生人直接进屋,以防带入冷风,酿成疾病。所以进院以后应该先问一声:“有小孩儿没有?”如若答“不忌人”,即可进去。否则,得在院内站上一会儿,方可进去。

4.过去,婚嫁、丧葬择吉日;修建既要选择吉日,也要选择方位。现在多不大讲究。

5.过去正月禁针,妇女不缝,现无此说。

6.语言禁忌。

坐船忌说“烂”、“开”等字。“米烂了”说“饭熟了”。“水开了”说“水煮了”。

棺材叫“寿木”。

人死了叫“老了”或“殁了”。

“和尚”为骂人之语。

第二节  婚  嫁

1949年前,男婚女嫁,概由父母主持。从择婚一直到结婚,都是习俗相沿。

结婚程序大体上分为五个步骤:1、订亲,2、纳聘,3、探话,4、娶亲,5、回门。

订亲:除少数至亲厚友自行为儿女订婚外,绝大多数或依亲朋介绍,或托媒妁说合,而为儿女订终身大事。有姑舅联姻或两姨结亲者,但婆媳关系大都处得不好。故有“姨姨做婆,刀尖厮磨;姑姑作婆,一辈子不和”之说。

订亲之前有相亲者,有不相亲者。相亲则是介绍人引上男方到女家看女方的长相。辛亥革命前后重点是看女方的脚大小,发展到现在主要是看面容,看身材。女方的父亲(近来多由母亲和女方自己),有时也去男家看看房屋住室,打听一下社交名声。

订婚的核心内容是讲求“门当户对”,对年龄的大小并不在意。一般五、六岁便给儿女订了亲。有小孩聘大媳妇的,也有大女婿娶小女孩的,通常是女的比男的大。

订婚时,男家赠送彩礼,一切礼品竟由女家指定。名目有:“三盘两对”,即三副项圈、二对手镯。花红彩礼,即红布、蓝布各一丈二尺,生米猪卷,即一斗白米、一斗白面、一斗绿豆、一斗红枣、白条猪一口、卷子(馒头)二十四个;另外白洋若干,多寡不等,最多不超过一百元,二十四元为中等。

彩礼讲妥后,在女家喝酒为定,互换“庚贴”(上写姓名及生辰八字)。

纳聘:俗叫“交财礼”或“送钱”。“送钱”有“大送钱”和“小送钱”之分。“小送钱”没什么讲究,由介绍人分期把钱交给女家就完了。“大送钱”则是所有财礼一次送齐,白条猪上贴“梅花”和“双喜字”图案,女家要用上等酒饭相款待。

此外,还有“两交钱”之说,第一次交一斗白米、一斗白面、一斗绿豆、一斗红枣。再四斗交一次、两次共八斗。(斗,量器,一斗约二十五斤)。

城关附近还有一种附带条件:“西瓜月饼吃三年”。在订婚后的三年内,每逢“中秋节”男方用“食盒”两抬,给女方上好大西瓜四个,月饼一塔。(大小月饼若干、垒成塔形)

乡间,七月十五,男女双方互送面人,每个面人约有五斤重。共送三年。还要在娶亲时男方送与女方油糕八十个。

探话:探话是男家和女家双方协商结婚的吉日。吉日先由男家请阴阳先生选择。日期既定,由介绍人拿上羊肉(羊前胛)、烧酒和馍馍通知女家。一般女家都同意男家的日期。具体准备一切应有的妆奁物品,并通知各亲族朋友。细心的女家还要另请阴阳先生兑日子,看有无 “妨忌”。

腊月二十三以后,娶亲就不择日子了,哪一天都行,谓之“赶乱岁”。

娶亲:娶亲是人生最重要、最欢乐的事,称为“小登科”。探话后,双方就着手具体准备,首先要通知亲友,最主要的是舅舅。中产之家还要订花轿、请乐工,乐工有去女家迎亲的,也有不去的。

娶亲这天,迎亲的人要早早出发,迎亲队伍的规模,由家境穷富而定。

富有之家,朱红轿一乘(新媳妇用),蓝色玻璃轿两乘(娶、送客用),乐工若干,男、女娶客各两人。还有城隍庙借的仪仗。

中产人家,朱红轿一乘、吹鼓手四名、男娶客两人、毛驴一头(也有不备驴的)。

贫穷之家,雇不起轿子,只用毛驴接回来就算了,叫做“明搬”。

娶客到女家后,响三声炮,女家即迎回,招待酒饭。食毕,催新人上轿。新人哭哭啼啼,母女不忍别离。女家趁此提一点小条件,习惯上叫做“养女头一炸”。待到午后,由“送客”抱新人上轿起程。

将到家门,院里人先把火笼点着,然后炮仗齐鸣,鼓手吹“得胜回营”,气氛热闹非常。“送客”仍抱新娘出轿,喜娘挽其手,足踏红毡走到当院,新郎也至,对天地牌位和祖宗三代牌位叩头。俗叫“拜天地”。乞丐“说喜”,信口开河,祝愿多子多福。拜罢被导入洞房,青年男女争闹洞房。

是夜,新娘要“背灯斗”,“常明灯”通宵达旦,新娘彻夜不眠。

次日早饭罢,举行“拜人”仪式。大清早,将新娘寄于喜娘家,饭罢,伴郎化妆成小丑模样,将其接回,一路上要给新娘出许多“难题”,如点烟、满酒等。故意磨蹭时间,意思是让全村人都能看一下新娘。然后将新娘导入院内,设坐位、供桌。其后拉一根绳,搭被褥作为天幕。礼炮三声,亲戚宾客、新人、新郎就位,遵唱礼人的倡导,依次叩头,先拜祖宗,再拜父母,然后亲戚宾朋。拜毕“抓钱”,仪式结束。礼毕即入席就餐。

结婚食谱,因穷富不同而差别很大。但最穷也要吃一顿“油糕”,取步步登高之意。其次要动荤。贫穷之家吃“浇头”,即素菜上浇一点肉汤。再好一点人家则是“三圆盘”:一盘猪肉、一盘羊肉、一盘鸡肉,谓之“上三圆”;一盘豆芽、一盘肉炒粉、一盘素大杂烩,谓之 “下三圆”。

殷实之家,以“顺六碗”为主。

富有人家,席面就更丰盛了,有“八碗八碟子”,有“九围碟”,有“十三花”,还有开海菜的。

回门:吃席之后,“送客”要请新娘新郎回门。随即,新娘新郎回娘家,娘家要招待客人。小舅小姨要耍笑姐夫,多是给饭食里特别的多放一味调味,如辣椒、醋、花椒等。还要给新郎吃一顿饺子,叫“捏嘴扁食”,以防止女婿说不好。

第三天岳父大人送女儿、女婿回婆家“送三”。也叫“会亲家”。送三回来,婚礼的全过程就结束了。

1949年以后,婚礼由繁入简,有不少改革。大部分男女的婚姻,都由自己作主。有些虽由父母作主,但都要征得女儿们的同意,订婚也不管什么“大相不合”,只要情投意合就行了。再者,结婚中的迷信色彩、旧习惯也废除了。近年来,青年人盛行集体婚礼。

封建社会,提倡守节,并立牌坊表彰。寡妇再嫁,极其不易。再嫁仪式极其简单,往往由新郎备一驴,半夜偷偷驮去。如让家人知道,则要抱驴头,以钱要挟。婚姻法颁布后,妇女得到解放,寡妇再嫁,无人干涉。

有女无男者,多招赘回家。有的改为妻姓,有的不改。改姓者叫做“为儿招亲”。招赘者一般受女方支配。现在提倡男到女家落户,男女平等、共建家务。

清末民国初年,有纳妾和童养媳的现象,但为数不多。婚姻法颁布后革此陋习。

本县有换亲的习惯,即两家兄妹互为夫妻。此种姻亲,大多不睦,往往一损俱损,不能持久。

第三节  生  育

旧社会,妇女生育,多请有经验的妇女(称“老娘婆”)助产。断脐带后,不消毒,用破布烂棉花包住,以待自然脱落。胎儿坠地,产妇要喝“定心米汤”。以后连续喝一个月谷米稀粥。很少给吃干饭。第三天要给小儿洗澡,俗叫“洗三”,洗完后给穿袄,不再围襁褓。满月要庆贺。百日也要庆贺,俗叫“过百岁”。

旧社会重男轻女,生男孩为大喜,生女孩为小喜。生男孩在门外贴一对红纸剪的葫芦,生女孩贴一对梅花剪纸。

如今,一改旧习。对孕妇、产妇备加关怀,既得到营养补充,又得到医疗卫生保证。产妇再不单喝稀粥,多吃鸡蛋、羊肉、麦乳精等滋补食品,奶水充足,母子健康。近年来实行计划生育,宣传只生一个好,生男生女一样高兴。

第四节  丧  葬

富豪人家,葬礼复杂;贫穷人家,葬礼简单。故有“有钱的是埋钱,没钱的是埋人”之说。不过,不论贫富,从死亡到埋葬一些程序大体上是一致的。

停尸:人将咽气时,即放于木板上。接着给其剃头、洗脸、穿丧服;然后于死者口中放一金属币,谓之“口含钱”。停当后即入殓,棺材盖虚掩。儿孙披麻戴孝,其余人也都戴孝。

报丧:死者入殓后,孝子首先要去死者的舅家(女死者则是娘家)报丧,请其和遗体告别。其次是请阴阳先生选择日期,并出讣告及“冲天纸”。第三日,死者的舅家(或娘家)前来吊唁,死者的儿子要介绍穿戴及棺材质量,然后将棺材盖结实,叫做“下函”。此后停灵在家,择日出殡。

过七:从死后第一天数起,共数四十九天,每数一个七日,正好碰上农历的七或八日,叫做 “犯七”,迷信说法是死者逢灾。有钱人家请和尚念经、“放焰口”、“做七”,没钱人家则是用白麻纸粘做小旗,从灵前插到墓地了事,现在即使是有钱人家也不“做七”了。

出殡:出殡仪式,繁简不等,要看死者的年龄和家境而定。如死者是三十岁以里的年轻人,或属非正常死亡,或家境贫寒,一般是三天,最长七天就出殡,而且要火葬。不用鼓乐,不宴宾客,但舅家必不可少。食品也简单,早上“红粥”,埋了回来吃顿豆腐捞饭就行了。

中产以上人家多讲究排场:棺材用松木、柏木。衣服单、夹、棉俱全。还要请鼓手吹打、和尚诵经,道场有一天、两天、三天之分。一天叫“当日经”、两天叫“昼夜经”、三天叫“予报经”、四天叫“四昼三夜全法事”,个别的还有七天的。现在多是一天或两天。

在出殡的前一天,亲戚宾朋都要到灵前烧纸,而后进行“央娘家”,即请舅家(或娘家)上座,死者儿孙跪地,介绍安葬准备情况,直到舅家(或娘家)满意为止。“央娘家”后开始行道,孝子端灵牌在前,戴孝者在后,列队绕村一周。晚饭后,其他人疲惫不堪,唯丢女婿伴灵,照看灵前的供品。鼓乐直吹到明,叫做“暖灵”,也叫“灵”。

第二天,早饭吃得很早,饭食很杂,有“红粥”、“油糕”、“面条”等。饭后举行祭奠活动。城周围馒头大祭,馒头十七个,每个约用一斤白面。祭即是做就的八八席面一桌,用食盒抬去。林遮峪一带祭猪,其余乡下祭羊。村里人只用点心九个祭奠。

祭奠完毕即烧纸扎。纸扎有人马、纸轿、金童、玉女、窑楼斗库、金银斗、摇钱树等。

接着便是拆灵棚、起灵。引魂幡、贤孝幡为前导,孝子扶灵,女戚哭送,直到墓地。

服三:即是“孝服三年”的意思,现在是安葬后第二天进行,早晨孝子带柴、炭、熟食到墓地吃饭祭奠,意思是结庐守孝。迷信说法是给死者安锅。

这些程式,逐渐变化,到现在,一切从简了。

第五节  节  日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日叫做“春节”,春节前一日叫“除夕”,从“除夕”到“春节”叫“过年”。

节日前,家家普遍要进行大扫除、糊新窗、贴窗花、贴对联、垛火笼、挂花灯……“除夕”晚上,全家人不睡觉,守岁熬年,轻声说话,慢取东西,不往地上洒水,不说不吉利的话,忌口舌,忌吵嚷,不让猫叫狗咬,家院不熄灯,炉内不灭火,水缸要担满,气氛欢乐且肃穆。

是夜,门环上挂红布裹起的葱、蒜,小孩肩上也要缀葱、蒜、古钱和小纸炮。

入夜,全家包饺子吃,俗叫“揣元宝”。南乡有煮倭瓜吃的习惯,意为“今年吃个瓜,明年往上爬(Bǎ)”。待到鸡叫,响开门炮发火笼、放炮仗……,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孩子们“压岁钱”。这天,人们穿着一新,互相贺喜,求得吉利。

初一:全天食素,早上面茶就茶食。茶食为醉枣、麻糖、小麻花、点心。中午油糕粉汤,晚上各取自便。

正月初五:黎明即起,洒扫庭除,送垃圾于十字路口,谓之“送穷”。

正月初八:传说诸神下界,人间迎新,燃灯放炮。

元宵节:城内最为热闹,乡下人也过此节。红火程度,仅次于春节。垛火笼、放焰火、挂花灯,每每有秧歌助兴。

二月二:有“引钱龙”的习惯。用灰将住宅围住,防止毒虫侵入。晚上用面捏灯,到处点燃。俗有“二月二,点灯盏,明年发财数你家”之说。

清明:扫墓添土,烧钱挂纸。是日,家家吃煎饼,村人戏秋千。

端阳节:人人戴五色线,插艾、喝雄黄酒、吃粽子。没粽叶之家,则以软米粥代之。

七月十五(中元节):相传隋朝麻叔谋喜食小儿,民间捏面人代之。是日,农家取一株谷、一株麻共缚一处,供之以面人,日出即去。现不再祭。

家家捏面人、面鱼、面狮等,互相馈送。此日,上坟祭祖。

八月十五(中秋节):即团圆节。农家烙月饼,城镇居民买现成的,改善生活。晚上用西瓜、月饼,煮黄豆荚,凉水供月,举家团聚。

冬至:上坟烧纸,给死者“送寒衣”。

腊八:天不明则食杂粮粥,提倡勤劳、节俭。家家粪堆上立冰一块、上顶一红豆汤冻成的冰子,不知何谓。

腊月二十三:祭灶、送诸神上天。旧时,穷人在祭灶时要说:“灶王爷爷你姓灶,我的甘苦你知道,三年穿的鞋没底子,三年的夹袄没里子,穿的裤儿没腰子……”“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现在普遍庆祝的新节日有“五·一”劳动节、“十·一”国庆节和新年节。

第六节  庙  会

元宵节:在城内举办灯营会,十四日起会,十六日末会。白天有文秧歌(二人台)、武秧歌(社火)、高跷、抬搁——木架铁杆上站十一、二岁小孩二名,扮戏装,由八个人抬着游街—共五架。又有狮子、大头人等。晚上家家摆火笼、挂灯笼、鸣鞭放炮,尽情欢乐,直到第二天凌晨。

正月二十五古会:正月二十五古会在东关举行,二十四至二十六共三天。游艺项目多于城内元宵灯会,有转“九曲”、“独龙杠”、“西洋秋千”等活动,比城内其余聚会更吸引人,游人常在万人以上。

三月二十八东岳庙抢抱娃娃会:其时,唱戏三天,看戏的人很多,并要向附近的奶奶庙布施香表,祈求赐与子女,如生下孩子,来年还要还愿谢神。

四月初八,花佛塔抱娃娃会。

四月十八,阎郎殿抱娃娃会。

五月端午,瘟神庙古会:唱戏三天,以求平安,不生瘟疫。

五月十五,城隍庙古会:唱戏三天,以求长寿。

五月二十五,帝君庙古会:唱戏三天,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六月六,东关龙王庙会:赶会人仅次于正月二十五。妇女们竞穿新衣,故有“亮行头”之说。又新瓜鲜肉上市,家家尝鲜,有“六月六,葫芦包子鲜羊肉”的谚语流传下来。

六月十五关帝庙古会:唱戏三天,祈求关云长保护城乡安宁。

七月初二马家滩河神庙古会:为河神爷唱戏三天。因为马家滩扳船的多,坐船走口外的人多,又住于河畔,最怕水患。

九月十四日吕祖庙古会:此时天冷,赶会的人不多。

以上除正月十五、二十五、六月六古会外,余皆停止活动。保留的古会也演化成为物资交流会。

第七节  喜  庆

一、生日

一般人家,第一个男孩过第一个生日,都要设席待客。从小孩刚懂人事起,就要告给他过生日,为了加深记忆,每逢生日,都要改善生活。

另外,有钱人家讲究做寿,满五十岁者方可做寿。做寿要请客,客人要备寿礼拜寿。但现在做寿的人很少。

二、满月

新媳妇头胎生下男孩,一般要“大过满月”,宴请客人。客人多为女性,礼物多为小孩用物。谚云:“姑姑家的帽子,姨姨家的鞋,老娘家的铺盖拿将来”。实际内容则是吃几顿饭,让大家夸奖夸奖孩子。

三、买房买地

要请中间人、代笔人,有的还请亲朋。

四、盖房

盖房到了上梁、压栈时要请人,俗称“上梁馍馍压栈糕”。若石旋窑,合顶时要宴客,并鸣鞭放炮。

五、过继

兄弟之间,一人无子,要过门另一人的儿子,并要请众亲友吃酒道喜。

六、杀猪

要请客,叫出嫁了的女儿回娘家,吃猪圆领肉。饭后,主家送屠家一块带尾巴肉作为酬谢。

第八节  其  它

一、走西口

由于生活煎熬,保德人多去口外谋生,春出秋回,年复一年,经营力作,养家糊口。

走西口起于清朝嘉庆年间。活动范围主要是河套、后山一带。劳务内容主要是挖甘草,其次是挖渠、折蒲、挖盐、背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贫苦农民从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走西口的历史也至此结束。

二、封建迷信活动

旧社会本县迷信活动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

1、敬神。逢年过节,烧香磕头,祈求平安,招财进宝。

2、跳神。神汉击鼓而舞,扬言能降妖治病。欺骗群众,勒索财物,误人性命。

3、唱神神。神婆胡诌小曲,装扮神仙,祈药治病。

4、算命。玄学者所为:以天干地支相配,推断人的流年运气及祸福。

5、领牲、祈雨。久旱不雨,人们以为龙王发难,便牵猪一口或羊一只去龙王庙,将水浇其身上,等到牲口一抖身,即杀而分食之,名为“领牲”。如果五月二十三以后,仍不下雨,村人合议,公推“善友”去芦芽山祈雨。此任多由西南沟村人充担。

6、看风水、看日子。弄此玄学者,称“阴阳”。修屋、建坟要请阴阳看风水,寻求宝地。婚丧嫁娶、破土兴工、迁居出行等要请阴阳看日子是否吉利。

上述积弊陋习,1949年前带有公共性,致使部分人家家败人亡。1949年以后,经过社会主义教育,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破除迷信,人民觉悟提高,陋习基本改变。

三、赌博

赌博之风,在本县亦流传较久。赢者贪心不足,输者不甘心失败,故越陷越深,致使倾家荡产、妻离子散、为乞为盗。流弊悠久,害人无数。

赌博形式主要有:押宝、耍牌儿、打麻将、丢骰、顶骨牌、推牌九。

流行最盛、赌注最大的是押宝,其次是耍牌儿。男人耍牌儿多“碰和”、“默和”,女人多“编棍子”。

解放后政府禁赌,施以刑罚,但至今仍留残迹。

四、抽大烟

鸦片战争以来,鸦片充斥中国各地。保德这个偏僻小县,也不例外。鸦片,保德叫大烟,也叫洋烟,少服有止痛止嗽、提精神作用。经久则慢性中毒,俗称“上瘾”。上瘾后,精神倦怠,四肢瘫软,筋骨酸疼,非吸大烟无解。多少人因之家业凋零,人死财尽。解放后,人民政府颁布禁毒令,违者强制劳动,到1950年,便被禁绝。

五、打拼和

秋后夜晚,几个人买一羊,宰而共吃,叫做打拼和。也有吃其它食物的。此事往往浪费东西,极易引起家庭不和。

第三章  良风美德

舍己救人

1966年7月31日,贾家梁小学少先队员曹凤歧,为抢救3名在大黄坡水库落水的少年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年仅14岁。团省委追授他优秀少先队员的光荣称号,团县委专门举办了曹凤歧事迹展览,山西省人民政府追认其为烈士。

义务植树

新畦村人张候拉从十九岁(1920年)开始植树,到1955年共植树(杨柳树)2万余株,无偿入社。1956年被选为植树模范,出席了省劳模大会,授奖章。此后,植树从未间断,至1981年,共植树30.75万株。1982年8月11日,他把这些树全部献给国家。县委、县政府奖励他3000元人民币,并赠匾“义务植树功臣”。1983年11月17日,省人民政府授予“造林英雄”光荣称号。

热爱家乡

本县籍老干部高彦斗,于1966年11月将自己节约下的1000元人民币寄给保德县,支援家乡建设。县委将这部分钱买成书籍赠送给全县人民。并给高彦斗去信,表示感谢。

孝敬婆母

东关居民黄锡兰,原籍河南宁林县,十九岁嫁于本县,丈夫在太原当工人。

1968年,婆母患青光眼,她节衣缩食,四方求医,后来又将房子卖掉为婆母治病,但其婆母久治不愈,终于双目失明。

婆母失明后,锡兰照顾得更加周到。每天给婆母梳头洗脸、端饭熬药,有好吃的,省下来给婆母吃,婆母患肠胃病,她除请医买药外,有时还接屎倒尿,但她从不嫌弃,十几年如一日,受到邻里好评。1981年她被选为县人民代表,她的家庭被评为“五好家庭”。

互相帮助

本县不少村庄保留着一种互相帮助的良好习惯。每当有人起窑盖房,邻居们便自动帮忙,他们不赚工钱,有的连饭也是回自家吃。这种互助形式,促进了乡村的基本建设。

第四章  姓氏亲族

第一节  姓  氏

本县境内有白、班、曹、柴、常、陈、成、崔、代、戴、党、狄、杜、段、朱、范、冯、傅、富、郭、高、葛、巩、韩、和、何、贺、侯、胡、黄、霍、姬、冀、贾、姜、降、焦、康、亢、可、孔、雷、李、廉、栾、梁、廖、刘、柳、芦、鲁、路、吕、罗、马、孟、倪、聂、牛、庞、裴、彭、郝、钱、乔、秦、裘、任、阮、尚、石、司、宋、苏、孙、田、王、魏、温、吴、武、夏、谢、解、辛、邢、徐、薛、阎、杨、姚、殷、袁、岳、张、赵、智、周、续、苗、翟共101姓。以张、王、李、赵、刘、袁、陈、马、高为多,亢、阮、廖为稀有。

明清以来的世居姓有张、王、李、赵、刘、袁、陈、马、高、杨、郭、孙、韩、徐、康、贾、白、崔、薛、吴、霍、周、党、乔、曹、姜、雷、尚、冯、田、翟、阎、武、傅、秦、郝、牛、吕、岳、冀、狄、孔等姓。

新中国成立后,客姓增多。因婚嫁迁入的姓有:常、成、柳、裴、裘、苗、柴等。因工作迁入的姓有:班、范、富、葛、巩、廉、栾、倪、聂、彭、石、司、夏、谢、辛、邢、续等。

第二节  亲  族

封建宗法社会中,凡血缘近的同姓本族和异姓外族的成员及配偶都算亲属,在保德,其关系如下:

父之父为爷爷,父之母为娘娘。爷爷之父母为姥姥。以上统称姥姥。

子之子为孙,孙之子为曾孙,曾孙之子为玄孙。

父之兄弟以排行为大爹、二爹、三爹……。其妻为大妈、二妈、三妈……。

五世以后称叔叔、大爷(伯伯)。

父之姊妹为姑姑,其夫称姑夫。

爷爷之兄弟以排行为大爷爷、二爷爷等,其妻为大娘娘、二娘娘等。

姥姥之兄弟及其妻以排行为大姥姥、二姥姥等。

兄之妻为嫂,弟之妻为兄弟家。兄弟之子为侄儿,兄弟之女为侄女。侄儿之子女,统称侄孙。

姊妹之子为外甥。女之夫为女婿。

父之姊妹之子为姑舅。

母之父母为老爷、老娘,以上统称姥姥。

母之兄弟称舅舅,其妻称妗妗。

母之姊妹称姨姨,其夫称为姨夫。舅舅之子称姑舅。姨姨之子称为两姨。

妻之父母为外父、外母。妻之兄为大兄哥,妻之弟为小舅儿;妻之姐为妻姐姐,妻之妹为小姨子。

妻子兄弟之子为妻侄,妻子姊妹之子为外甥。

夫之父为公公,也有叫爹的。

夫之母为婆婆,也有叫妈的。

夫之兄为大伯,其妻为嫂嫂。

夫之弟为小叔子,其妻为兄弟家。

夫之姊为姐姐,夫之妹为妹子。

妻之父母与夫之父母互为亲家。

第五章  宗教信仰

第一节  佛  教

佛教传入保德年代无考。据《永乐大典》记载,宋时桥头村即建有资福寺。由此可知,至少有近千年的历史。

崇奉佛教的人,有出家与不出家的区别。出家人男性为僧,本地习称和尚;女性为比丘尼,本地习称姑子。不出家的为居士,本地习称善人。

民国七年(1918年),全县有和尚44人。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有和尚141人。1940年,保德有较大寺院11处,和尚33人。1943——1944年和尚绝大部分还俗。

土地改革时期,群众拆庙打圣像,无人信佛。至今,全县还有和尚3人,遇有葬事,往以奏乐,不作法事。

保德境内的佛教派系有:曹洞宗、法相宗、法眼宗和禅宗。

第二节  耶稣教

耶酥教为基督教的派系之一,习称新教。民国十一年(1922年)传入本县。教会牧师是挪威国人任子卿(中国名)。初在东关二道街租赁楼房数间,开设教堂。宣讲基督教义,散发福音画册,每逢星期日做礼拜,虽洋鼓洋号喧然气氛,然崇奉者很少。抗日战争爆发,日军未动教堂,人们以为入会可以避难,入会者达300余人。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成立贫儿工读院,收容13岁以下贫寒子弟半日读书、半日做工。不给工资,只给吃饭。工种是纺棉、毛线,织布。后改称毛织工厂。

另外,还开设有红十字医院,为当地群众治病。

1940年,国际形势关系发生变化。德、日、意疯狂轰炸以英、美为轴心的各国教会,保德耶酥教会闻风迁往府谷。到1943年,保德教会组织基本结束了。五十年代初,仅留教徒76名,现无人信奉此教。

第六章  方  言

保德县内大体有两种口音:以县城为代表的包括中部、北部、东部、西部广大地区人说的话,通称保德话;南部靠近兴县的部分村庄人说的话,称兴县话。本文举例以范围较广、势力较大的保德话为准。

第一节  语  音

一、声母

保德方言有23个声母,列表如下:

b[p]布步       p[p‘]怕盘       m[m]门帽      f[f]冯飞

v[v]围午

d[t]到道       t[t‘]太同       n[n]难怒      l[l]兰路

g[k]贵根       k[k‘]开跪       h[x]化话

j[t]精经     q[t‘]秋丘     x[]修休

zh[t]招主   ch[t‘]昌处   sh[]扇书    r[]若日

z[ts]糟祖     c[ts‘]仓醋     s[s]散苏

[θ]衣弯元

1保德方言中,把一部分舌尖后音zh[t]、ch[t‘]、sh[]读作舌尖前音z[ts]、[ts‘]、s[s],如下表所示:

4保德方言中,把少数声母为s[s]的字,读为x[],把z[ts]读为j[t],如下表所示:

5保德方言中,r[]声母和ong[n]拼合的字,大都读作[y],将r[]声母变为零声母。如容、荣、融等字。

6保德方言中,以u[u]充当零声母的字,使用方言声母v作声母。

7切口在保德方言中使用比较普遍。将“棒”说成“不浪”,“杆”说成“圪栏”,“环”说成“忽栏”,“滚”说成“轱轮”,“埂”说成“圪塄”,“绊”说成“不栏”,“巷”说成“黑浪”,“摆”说成“不来”,“刨”说成“扑劳”,“套”说成“特唠”,“扒”说成“不拉”,“奔”说成“不楞”,“趿”说成“拖拉”,“精”说成“机灵”,“勾”说成“圪柳”……。

8与切口相反,保德方言中也有急声字。如把“偷懒”说成“瘫”,“今日”说成“今儿”,“明日”说成“明儿”,“后日”说成“后儿”……。

二、韵母

保德方言有韵母44个,列表如下:

  -i[-·∫]支知                    er[r]耳

ɑ[a]爬八            e[]河蛇

i[i]第地           u[u]故

ü[y]虚

ia[ia]架         uɑ[uɑ]花           [u]过             ie[iε]野

üe[yε]靴          ai[ai]白         uai[uai]帅     ei[i]培

uei[ui]贵     ao[au]保         iao[iau]流     ou[u]桃

iou[iu]条     [ɑn]胆              [iɑn]连            [uɑn]关

üɑn[yɑn]圆

ɑng[b]党          iɑng[ib]良      uɑng[ub]光      eng[]根庚

ing[i]紧星   uen[ug]温红 iong[y]云穷

[A?]辣              [iA?]夹            [uA?]刮

[?]绿

[i?]北            [u?]割            [y?]足            [iε?]铁

[yε?]月

[r]歌儿           [ir]梨儿         [ur]枣儿         [yr]鱼儿

1保德方言中,没有普通话中的o、en、in、uen、n、ong6个韵母,而多9个普通话中没有的喉塞音[?]作韵尾的入声字母。

2普通话中的o韵母,在保德方言中大部分脸桑郗讥/],少部分读成[iε?],如:迫和魄读作[p‘iε?]。

3保德方言将前鼻音韵尾的人辰韵,一概读成后鼻音韵尾中东韵。

4在保德方言里,ei[i]的变化情况如下:①[i]变为[ɑi],如“内”读作[nɑ],“馁”读作с[nɑ];②[i]变为[i],如“糜”、“眉”读为c[mi],“备”、“被”读为[pi];③“北”、“黑”、“没”等字读为入声。

5普通话中一部分韵母为e的字,保德方言读成[u],如:“和”、“科”、“棵”、“课”、“嗑”等字。

6普通话中少数韵母为u的字,保德方言读为[ɑu],如:“奴”、“努”、“怒”、 “炉”、“虏”、“路”等字。

7普通话中ɑo[ɑu]韵和ou[u]韵,在保德方言里基本颠倒。

8普通话里韵母为uo的字,在保德方言里变化比较复杂,如下页表所示:三、声调

普通话调分5声,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轻声不标号。

保德方言,调为6声,即阴平c,阳平〖ZZ1Z〗c,上声c,去声,入声,轻声不标号。

普通话声调和保德方言声调的异同如下:

1上声、去声字基本相同。

2普通话中阳平字,在保德方言中基本读为阴平调。

3普通话中阴平字,在保德方言中一部分读为阳平,一部分读为入声。

4普通话没有入声,保德方言入声较多。

第二节  词  汇

普通话    保德话

太阳——阳婆

雹子——冷蛋子

彗星——扫星

昨天——夜来

后天——后儿

上午——前晌

清早——早起

中午——晌午

白天——白儿

晚上——黑夜

什么时候——甚时、几寻

水坑——水圪卜

土块——土圪

热水——滚水

开水——煮水

煤——炭

锡——白铁

住宅——盛处

厕所——后楼

褥子——条子

毛巾——手巾子

暖水瓶——温壶

高粱杆——棒棒

扁担——担杖

已婚女人——婆姨

小孩子——猴孩儿

脖子——脖颈

脑门儿——脑子

后脑勺——后把子

酒窝儿——笑面圪卜子

眼珠——眼晴仁子

单眼皮——一鄂子眼

双眼皮——花眼

眼睫毛——眼扎毛

唾沫——涎水

右手——正手

拳头——锤头

屁股——子

腿——腿把子

膝盖——圪膝盖

脚——脚片子

痣——眼

伤风——风气哩

泻肚——跑圈、跑肚

恶心——麻烦

雀斑——蚕沙

驼背——背锅子

麻子——疤子

煎药——熬药

办婚丧事——做事

新郎——新女婿

新娘——新媳妇子、新人

闹洞房——耍笑新媳妇子

洗脸——洗眉眼

篦头——刮虱子

上工——动弹

玩儿——耍

抽烟——吃烟

困了——乏的

小便——尿尿

大便——巴屎

晒太阳——向阳阳

休息一会儿——缓一缓

乘凉——歇凉凉

打盹——丢盹儿

打呼噜——打鼾睡

睡午觉——歇晌

说梦话——睡说

斟酒——满酒

袄——袄儿

裤子——裤儿

兜儿——倒插子

鞋——鞋卜子

围巾——围脖子

围嘴——涎水牌子

尿布——垫子

米饭——捞饭

馒头——馍馍、卷子

麻花——油花儿

酱油——清酱

红糖——黑砂糖

小米——谷米

谷子——粮食

黄米——糜米

玉米——玉稻黍

高粱——稻黍

蚕豆——大豆

公牛——犍牛、臊牛、扑牛

公马——儿马

母马——骒马

母牛——乳牛

牛犊——牛乜子

公驴——叫驴

母驴——草驴

公羊——羯羊(骟过的)

    ——圪羝(未骟绵羊)

    ——臊胡(未骟山羊)

当年羊羔——绵羔子

        ——红水子(山羊)

公猪——羯猪(骟过的)

    ——牙猪(种猪)

    ——臊猪(种猪)

母猪——科婆

仔猪——猪拉子

母猫——米猫

母鸡——草鸡

翅膀——扇子

喜鹊——野鹊子

灰喜鹊——麻野鹊

啄木鸟——千树雀儿

老鹰——吾伯

猫头鹰——兴虎

蝙蝠——夜蝙蝠

蜗牛——二母牛

壁虎——蝎虎儿

蚊子——蝇子

臭虫——壁虱

蟋蟀——秋蝉蝉

蝗虫——蚂蚱、麦军

蝴蝶——蛾儿

蝈蝈——叫蚂蚱

蝌蚪——圪扭儿

路费——盘缠

文盲——瞎汉

砚台——砚瓦

枪毙——枪崩

地契——纸

扔了——掼了

追住他——断住他

聊天——啦答

吵架——嚷架

嘱咐——安顿

骗人——诳人

放下——搁下

停住——搁点儿着

羡慕——眼红

捉迷藏——藏迷喽喽

打水飘儿——漂水花儿

扔石头——扔点点

折跟头——栽弓头

什么——甚

大家——众人

甜头——油水

强些——好些

丑——不顺眼

坏——赖

热闹——红火

结实——耐的

脏——邋遢

淡的——甜的

舒服——沙气

大方——大气

浑身流汗——满身出水

天气不好——灰天气、埋人天

坏人——灰鬼

那就是——那不是

一块儿走——相跟上走

捣乱——圪搅

千万别这样——长短不能

加油干——勤干

随便吃——勤吃

放心走——勤走

狠狠地打——勤打

再往上放——勤往上放

这人力大哩——这人可威哩

这人文化程度高哩——这人可威哩

这人工作能力强哩——这人可威哩

这人胆大哩——这人可威哩

这人有本事哩——这人可威哩

第七章  谣  谚

第一节  歌  谣

一、    儿歌

1 拍爪爪,叫狗狗。

狗狗哪里卧?

瓜瓜地里卧。

瓜瓜咋(zo)么大?

这(zheng)么大——

一拳打的吃了吧!

2 山神打卦,打着老鸹,

老鸹撩油,撩着黄牛,

黄牛耕地,耕着老义,

老义掏炭,掏的个黑鼻子老汉,

一脚踏成扁片。

3 解锯、解板……,解下些些,

缝上个靴靴,解下圪尖尖,

缝上个坎肩肩。

4 过大年,响大炮,

   爷爷戴的圪锥帽。

5 圪扭儿圪扭儿磨(wei)豆腐,

   磨下两碗臭豆腐,

   你一碗,我一碗,

   隔墙冒给狗一碗。

二、喜歌

一进大门喜气生,

高搭门楼挂彩红。

好一个喜门双扇开,

一闪闪上我说喜的来,

来的也不迟,也不早,

单等新人拜堂来。

新人拜堂贵人搀,

亲戚朋友倒红毡,

倒的倒,搀的搀,

一搀搀到八宝龙凤庵。

龙凤庵,四季鲜,

男女两家结良缘,

女的好比天仙女,

月里天仙配状元。

状元头上一枝花,

荣华富贵数你家,

状元头上两枝花,

荣华富贵两亲家。

拜天地,拜高堂,

拜罢天地入洞房。

说罢喜,抬头看,

空中过来上八仙,

张的张大仙,

李的李二仙,

刘海本是上八仙,

脚踏云头撒金钱,

金钱撒在喜桌内,

辈辈起来大发财,

老主家:

恭喜啦!

三、小令 

1、绕口令

(1)树上挂的六支斗,

地上卧的六只狗,

跌下来——

斗扣狗呀狗扣斗?

(2)红凤凰,粉凤凰,

     粉白墙上画凤凰,

     红的红凤凰,

粉的粉凤凰。

     红粉凤凰,粉凤凰。

(3)   东场畔,西场畔,

     八个老汉忙不办,

     东场畔,簸谷瓣,

     西场畔,颠谷瓣,

     一气簸下二斗秕谷瓣。

2. 喜令

(1墙上拔花花,

     当年卡(卡娃娃,抱娃娃)娃娃。

(2)房上一捆柴,

     风刮腰子(腰子,捆柴的绳子)开。

(3)韭菜芫荽半罐罐,

     你是哥哥的命蛋蛋。

(4)新开畦子种白菜,

     你是妹妹的心上爱。

3. 猜拳令

(1)螃蟹一个爪八个儿, 

两头尖尖这儿大的壳儿,

横着爬呀竖着过,

横爬竖过该谁喝?

单请你,该你喝,

哥俩好,该你喝,

三桃园,该你喝,

四喜财,该你喝,

五魁首,该你喝,

六大顺,该你喝,

巧七梅,该你喝,

八马跑,该你喝,

酒(九)到了,该你喝, 

全福寿,该你喝。

(2)一根扁担软溜溜

     担起担担走绛州

     绛州爱我的黄小米

     我爱绛州的好烧酒:

     一位高升,

     二个不错

     三星高照,

   四季发财,

   五魁首呀,

   六六六呀,

   七七相会,

   八仙到了

   酒(九)到酒到,

   满的满的(十个)。

四. 民谣

1.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

   男人走口外,女人挽苦菜。

2. 山高露石头,黄河往西流,

   富贵无三辈,清官也难留。

3. 穷遮不得,丑瞒不得,

   裤子烂了,手鞔不得。

4. 过了腊月半,这(zhǒ)汉撵那汉,

   二十七、八,活拘活拿。

      ——要账

5. 推着走,挪着走,推挪不动走他州,

   正月初一“回荆州”,含着眼泪喝稀粥。

       ——躲账

6. 一天两顿饭,不见阳婆面,

   受得顶对苦,吃的猪狗饭。

       ——长工苦

7. 长工打烂瓮,挨(nai)头子受败兴,

   掌柜打烂瓮,两头都有用,

   底子做尿盆,上头做烟洞。

8. 蓝布夹袄包子,

   洋纱手巾打鼻子,

   大底鞋上剜窟子(指布凉鞋)。

      ——五十年代时装

9. 海昌蓝一身,大底鞋一登,

   顺风烟一根,咱俩个结婚 。

      ——婚姻法颁布后自由恋爱

第二节  谚  语

一、俗语

一人说话一人理,二人说话见高低。

一只手难遮两耳风。

一疙瘩臭肉,坏了满锅腥汤。

一好难遮百丑。

一样的神神两碟子菜。

一家有事,四邻不安。

一窝狐子不嫌臊。

人多相靠,倒了锅灶。

人心没尽,留下戥秤。

人心隔肚皮,里外不相随。

人若无刚,不如一把粗糠。

人比人,活不成。货比货,卖不成。

人多智量宽,发财没深远。

人争一口气,舍上十亩地。

儿多母受苦。

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

力大欺人,财大气粗。

大人不记小人言,宰相肚里转开船。

上梁不正下梁歪,柱子不正倒塌台。

山高怕慢汉,路远日子长,

千日打柴,不够一炉烧。

小庙放不下大神神。

火到猪头烂,钱到公事办。

为人为彻,杀人见血。

天塌有大家,地塌有邻家。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不听老人话,手背朝了下。

牛皮不是吹的,火车不是推的。

宁和好人打一架,不和灰人说一句话。

宁吃鲜桃一颗,不吃烂杏儿一筐。

打着骡子马也惊,

打蛇不死反为仇。

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

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

死猪不怕滚水煺。

吃人碗半,由人使唤。

吃饭穿衣称家当,擦脸抹粉称人样。

有钱难买自掇量。

有理不在高言,山高档不住太阳。

多一位神神多一炷香。

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

好事不出门,坏事转周城。

没吃过猪肉,见过猪跑。

这山望见那山高,到了那山没柴烧。

名高惹祸,树大招风。

牡丹虽好,还得绿叶扶。

伸手不打笑脸人。

驴粪蛋子外面光,谁知里面受凄惶。

官大必有闪损。

官向官,民向民,和尚向的出家人。

官家不打送礼人。

官人嫌民贫,阎王不嫌鬼瘦。

庙大神神大,水浅王八多。

美不美,泉中水,亲不亲,故乡人。

话不可说死,事不可做绝。

英雄不怕战,只怕中暗箭。

枪打出头鸟,雨打出头椽。

狗肉不上抬秆秤。

狗改不了吃屎。

砍的不圆旋的圆,赖的卖得好的钱。

看自己一朵花,看人家驴疮痂。

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

家有十两银,外有十杆秤。

病急乱求医,见庙就烧香。

铁棒磨成针,功到自然成。

秤砣不大压千斤。

趁热打铁,趁水和泥。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教的曲子唱不响。

栽起招兵旗,便有吃粮人。

眼不见,去一半。

得理不饶人。

得势狸猫凶似虎。

新开的茅房三日香。

跟好人,出好人,跟上神官就跳神。

瘦死的骆驼也比马大。

二、农谚

惊蛰闻雷,米面如泥。

春风麦入土。

谷雨有雨,猪狗吃米。

立夏慌忙混种谷。

小满前后,安瓜点豆。

芒种糜子急种谷。

夏至不种高山黍,还有十天小黄糜。

小暑大暑,灌死蛤蟆老鼠。

立秋糜子四指高,出穗拔节参至腰。

齐白露,拔麻挽小豆。

秋风糜子割不得,寒露谷子等不得。

齐霜降,大家小家菜腌上。

羊盼谷雨牛盼夏,人过芒种说大话。

九月雷声十月雾,子父老子不相顾。

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

三伏不热,一冬无雪。

夜刮南风井底干。

东虹空雷西虹雨,南虹河里发大水。

刮风不过酉,过酉连夜吼。

第三节  歇后语

八斗、六斗——淡事(石四)。

半夜打阎王——想死等不得明。

半夜借尿盆——空张口。

半斤面放了四两碱——拿死了。

半间房里摆銮架——调不转权势。

半夜丢炸弹——冒诈(炸)。

半崖上掏窑——没怨(院)。

抱着香炉打嚏喷——扑一鼻子灰。

抱住夜壶亲嘴——不知香和甜。

背上二斤棉花——慢慢访(纺)去。

被子里伸脚——你算第几把手。

鼻涕流到眼里头——倒流了。

鼻梁洼里摆摊子——眼界放宽。

鼻梁洼里打夹壁——两看着哩。

布袋里买猫——捉迷糊(眯虎为猫的别称,迷糊谐其音)

茶壶里煮饺子——肚里有,口里上不来。

城街上的半头砖——踢打出来了。

城头上耍大刀——里外反叛。

赤子拜了个灶王爷爷——天知地知。

搐鼻骡子卖了个驴价钱——吃了嘴的亏了。

穿上皮袄喝烧酒——内外夹攻。

穿山甲吃了死人脑子——凉不塌塌地。

苍耳苗开花——一眨眼功夫。

打破砂锅——问(纹)到底。

打上灯笼卖煎饼——贪(摊)得多啦。

打上灯笼拾粪——寻死(屎)。

大年三十贴对子——自说吉庆。

大豆喂雀儿——不为(喂)不死。

店房里的壁虱——吃客。

电线杆上的铁丝——平常(长)。

电线杆上挂暖壶——高水平(瓶)。

吊死鬼抹粉——死不要脸。

豆腐烩豆芽——一姓不一家。

豆腐渣捏扁食——忽沙沙的不行。

第三道扣子——打心锤锤。

饿老鸱吃鸡毛——图多哩。

二郎爷的鞭杆——神棍。

二、八月过河——各看各的下路。

二两米捞捞饭——吃不住匙杖。

二两烧酒请客——合(喝)不来。

二女子踢飞脚——抬头就见高低。

高粱杆筷子挟凉粉——滑头遇滑头。

高粱面捏人人哩——配对色气了。

跟上汽车拾粪——瞎混。

公公背上媳妇游五台——落不下好名。

棺材里唱曲子——死人音调。

关住门坐朝廷——在家为王。

罐子打了耳子——不能提了。

灌肠里吃出头发来了——粗中有细。

喝上凉水掏牙——撑硬棍儿。

黑老鸹飞在烟洞上——谋黑窟哩。

黑老鸹飞在猪身上——看见人家黑,看不见个人黑。

黄河岸上打拼伙——吃鳖。

黄河里下挂面——显不出几条条。

黄河里调豆面——碗大又汤宽。

黄瓜烩豆芽——粗细不均匀。

火烧皮筋了——两头圪就。

脚片子烤火——不像手。

脚底踩的轱碌棒——自家感到不稳当。

脚片子上吊——哄鬼。

脚后跟上拴绳子——拉倒。

揪着胡髭过黄河——谦虚过度(牵须过渡)。

九、十月的沙蓬——无处着落。

九、十月的狐子——坐卧不安。

芦沟桥塌啦——替古人担忧。

裤裆里放屁——往两岔子走。

裤带上打补丁——穿折腰了。

捞鱼鹳跌到河里了——全凭嘴支着。

老母猪追兔子——上气不接下气。

老母猪打早起——扑一口热食。

老鼠舔猫屁眼——舍命溜沟子。

老鼠拉葫芦——大圪蛋在后面哩。

老鼠眼——看近不看远。

老鼠拉炉条——倒贴(盗铁)。

六指子划拳——全来了。

六指子挠痒痒——多了一道道。

龙王庙上领狗——神不收。

驴啃脖子——工变工。

落窝鸡的屁股——要球没蛋。

骆驼撒欢——大没样。

麻秸打狼——两家害怕。

雀儿头包扁食——尽嘴。

马尾拧绳绳——不合股。

蚂蚱腿上害臁疮——没大的脓水。

买马买成牛了——跑手不好好吃手。

猫喝烧酒——够呛。

猫不吃肉——憨虎虎。

没油吃花卷——多扭几道圪褶。

眉棱骨上流水——不觉天阴。

庙院里筛灰——糟蹋善神神。

南天门上青杨树——顶天立地灰圪桩。

碾钩子打火柱——扯展。

尿脬打人——虽然不疼,臊气难闻。

牛骨头敲梆子——磕骨打髓。

潘仁美的脚片子——里勾外连。

潘仁美吃扁食——禄贯满盈。

炮仗跌到河里了——没想(响)。

皮条打人——软收拾。

皮裤套棉裤——必定有缘故。

墙里柱子——暗中出力。

墙头草——随风倒。

荞麦皮炸油——越炸越干。

青石盘上栽葱——扎不下根。

青石盘上害淖淖——没闹(淖)。

瘸子走偏坡——自己扶就自己。

三个钱买的个老驴——死活一般大。

三个人说的两家话——轮到你没啦。

山羊顶圈门——想露花脸脸哩。

闪电婆丢了鞋——不知云里雾里。

烧红不打——楞(冷)着。

蛇跑、兔窜——各有各的估算。

十两银子——一定(锭)。

石匠打铁——不看火色。

粪巴牛哭他妈——两眼墨黑。

属鸡的——刨一爪子吃一嘴。

霜打茄子——灰圪蛋。

水牌上的名字——浮人。

四两豆面揪圪瘩——少卖片儿汤。

四天王弹琵琶——不觉你那铮铮。

蒜钵子生豆芽——有点屈材。

寿星佬骑狗——有福没禄。

太岁头上动土——没事寻事。

糖人人烤火——自流了。

提着汆壶作揖——墩底。

铁黑豆——炒死不爆。

土默川的狼——善眉善眼吃人哩。

土地爷牵狼——神拿。

魏虎的家具——干多不顶事。

五月的兔子——灰眼睛。

五月拔谷苗——何差你一半苗。

仙人掌开花——背时直片。

馅儿饼上抹油——白捎。

响马打蹬脚——贼手摸贼脚。

杏核子熬稀粥——零汤利水。

秀才往香炉里屙——通文不说理(礼)。

雪地里埋死孩儿——迟早要出来。

牙疼吃眼药——去疑心。

衙门前的包子——臭了也是你的。

烟洞上招手——往黑路里引。

眼上坠磨盘——瞧不起。

腰里掖二胡——不惧(锯)。

药铺的晃子——吊蛋。

野地里的黄鼬——有的算数。

一吊钱放在门限上——里外半吊子。

一锹挖出两个瞎老——一对对灰。

一手拿扇子、一手拿斧子——夹扇带骗(劈)。

榆皮面包青石——又滑又硬。

月亮地里耍大刀——明来明去。

枣核子解板——没有几句(锯)。

枣核子搭牌楼——尖对尖。

蘸着稀粥吃扁食——越吃越糊涂。

张飞做皇帝——脱度元年。

珍珠没眼——瞎宝。

种上荞麦上来豌豆了——灰得没棱子了。

猪八戒抹粉——人材不称。

坐上飞机吹喇叭——想(响)得高。

头到豆塔——还不是个还(韩)。

马蹄罕过赵家庄——得从理(里)上来。

马蹄罕家当娘家——动手。

王家洼家下骡子——由领导决定。

铁匠铺家卖碗——顶上一纣子。

花园子家放炮——处咧。

康家滩家打会——只有楼院里家。

张家寨家下麒麟——下开了下呀。

二圪旦走包头——甩活身子。

徐开疆坝地——干事不成。

圪柳头椅子——心中不服。

圪柳棍打平地——有一下没一下。

圪狸爬在土圪上——假装巡山王。

板达子扭秧歌儿——一阵不如一阵。

海子庙的龙王爷——鸡狗都收留。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