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8 16:24 大 中 小
卷十 交通运输
第一章 道 路 第二章 桥 涵 第三章 运输工具 第四章 运输量 第五章 管 理
据光绪三十三年《保德州乡土记》:载:“全境道路恶劣,著名险阻,车不能行,马亦难驰,转运艰难,行旅苦之”。保德交通运输历来只靠步行、高脚、骆驼、骡驮轿(俗称架窝子)等方式。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投资,开始兴修大道、公路,交通运输工具由胶车到汽车,交通网点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一个以县城东关为枢纽的交通中心。
第一章 道 路
第一节 驿站路
驿站路为传送官署公文信件的道路,以东关驿铺为始,临河分道。
一、沿河东行10里至铁匠铺,又东行10里至铺头,又东行10里至年延铺,有驿站铺。又东行20里,经化龙沟至高地铺,即交河曲县界,出境过沙泉而三岔,历神池、朔州、大同、宣化、居庸关,直至北京。
二、由东关驿渡黄河水程3里,北行至陕西府谷县城,继续向西北行,经孤山堡、镇羌堡、永兴堡、神木县,乃至榆林府。
第二节 转运路
驴、骡、骆驼能够驮货物行走的道路,较人行道宽畅,此为公路通车前的主要运输道路。
清末,主要转运路为一条,即保德经岢岚至太原的运输路线。出州城南门,南行10里至大焉墩,又行10里至下流碛,折向东南行10里至桥头,又10里至石湾,又10里至曹虎,又10里至大塔铺,又10里至科举铺,抵岢岚县界。续行,经岢岚、北坂可达太原府。
第三节 人行路
徒步之路,人肩挑,背负货物可行,多为境内路,一般驴骡也可行走,个别则只宜空身人行走。
一、出东关,至铁匠铺向东北行10里至石盘儿,又10里至天桥,交河曲县界。从此沿河向东北行90里至河曲县城。
二、出城南行至下流碛,向西南行10里至深沟,又10里至石塘,东南行5里至牧塔,又10里至孙家沟,又75里至苍水山,交岢岚县界。
三、石塘南行10里至傅家圪台,又10里至牙前塔,又10里至土门,又南行20里至扒楼沟,又10里至寺合塔,又8里至兴县魏家滩,续行50里至兴县城。
四、土门西南行20里至南河沟,又10里至刘家焉交兴县界。
五、出东关至王家滩折向西南,行10里至段家沟,又10里至杨家湾,再西行10里至花园,渡河即为府谷县之碛镇
六、杨家湾西南行10里至山头,又10里至柴家湾,渡河续行至府谷县之镇羌堡。
七、由柴家湾沿河下行10里至韩家川。渡河为府谷县郝家角村。
八、韩家川南行10里至下川坪,又10里至林遮峪,又10里至冯家川抵兴县界,渡河为陕西省神木县小木村,距神木县城160里。
第四节 水 路
京包铁路通车前,黄河航运发达。商贾备受利益。京包铁路通车后,长途船运日渐减少。但保德至碛口段仍有不少运输船只,主要是炭船和粮船,随着公路交通的发展,水上运输逐渐为陆上运输所取代。
保德府谷一河之隔,群众往来,货物转运皆赖渡口运送,本境渡口有:铁匠铺——林焉会(府谷),东关——府谷县城,花园——碛(府谷),韩家川——郝家角(府谷),林遮峪——园子(府谷),冯家川——小木村(神木)。
其中东关渡冯家川渡为大河要津,每船可渡120人,载重10吨。
黄河大桥建成后,东关渡即废。其余渡口每逢游集赶会,仍有渡船往来。
第五节 公 路
1956年,保德(经高地)至沙泉公路通车后,公路逐年兴修,到1983年底,达到社社通公路,全县340个自然村通公路的已有85个。其中省级路1条,县级路5条,社级路12条,便道90条,形成一个以县城为中心的县、社、队三级交通网络。
一、省级公路
1956年,保德经高地至沙泉公路通车,以远至阳方口。
1968年,改经桥头,红花塔至沙泉。以远至忻县,全程270公里,境内长40公里。1974年扩建为3级油路,路面宽7.5米,成为沟通晋陕之要道,昼夜行驶量可达500——1000辆,可通20吨汽车,80吨拖车等大型载重汽车,1979年山西省道路普查时命名为忻保线。
二、县级公路
县内公路共5条,总长130公里,路面宽度6——8米,昼夜行驶量200——500辆。
1、保沙线。保德经高地至沙泉,境内长30公里,1956年6月通车,1968年后,很少有车辆通行。
2、保岢线。保德经北河岔,窑洼至岢岚县城,境内长12公里,1968年施工,1970年8月竣工通车,砾石路面。
3、郭石线。保德郭家滩经天桥电厂至河曲石梯子村,达河曲县城,境内长12公里,1965年施工,始通暖泉村,1972年续修,1974年竣工通车,1984年,保德至天桥水电厂段铺设渣油路面。
4、桥依线。桥头至依谢塔线,全长51公里。1958年施工,1960年竣工通车至扒楼沟村,1965年延伸到南河沟村,1971年再度续修,1974年至依谢塔,1982年进行改造,实现6级路标准。
5、冯西线。冯家川经依谢塔至西梁。全长24公里,1971年秋开工,1973年秋竣工,实现4级路标准。
三、乡镇公路
1、腰庄——贾家峁线。全长4公里,1960年竣工通车。达简易路标准。
2、东局——韩家川线。全长19公里,1972年施工,1973年竣工,达简易路标准。
3、大焉墩——故城线。全长11公里,1970年施工,1973年竣工,达简易路标准。
4、马家滩——(花园)——韩家川线。全长22公里,1975年施工,1979年竣工。
5、韩家川至冯家川线。全长15公里,1974年春季施工,当年10月底竣工。
此外,全县尚有便道90条,路程全长473公里。通汽车村149个。
第二章 桥 涵
第一节 黄河大桥
位于黄河入境20公里水流平缓处的马家滩村及黄河对岸,为沟通晋陕两省之要途,因建于保德府谷两侧,全名称为保德府谷黄河大桥,建成于1972年,桥身全长639.08米,共15孔。分主桥、引桥两部分,其中主桥为366.66米,单跨径60米的5孔,30米的两孔,为预应力钢筋“T”型结构。引桥8孔,长272.42米双曲拱结构。桥面标高822.5米,宽9米,载重标准:汽车——18吨,拖车——60吨。
第二节 北河岔桥
位于忻保线北河岔、离县城23公里处,1968年竣工,全长50米,宽6.5米,高7.2米,系石质拱桥,分3孔,其中1孔跨径为8米,其余两孔均15米,载重标准:汽车——13吨,拖车——60吨。
第三节 桥头桥
位于忻保线桥头村西,1972年建成,桥长62米,宽7米,高9米,单孔跨度25米,共2孔,系石质拱桥,载重标准:汽车——13吨,拖车——60吨。
第四节 郝家里桥
位于忻保线桥头村南水泥厂附近,系石质拱桥,全长36米,单孔,跨度10米,桥宽7米,高10米,1970年建成。载重标准:汽车——13吨,拖车——60吨。
第五节 郭家滩桥
位于保河公路距县城东4公里处郭家滩村,竣工于1965年,全长49米,桥面宽7米,高4.5米,系双曲拱桥,2孔,每孔跨度15米,载重标准:汽车——13吨,拖车——60吨。
第六节 张家滩桥
位于保河公路距县城东4.2公里处,因地取名,全长35米,宽8米,高2.1米,结构为钢筋混凝土平顶盖板桥,共3孔,单孔跨径均为8米,建于1973年,载重标准:汽车——13吨,拖车——60吨。
第七节 黄石崖桥
旧名继善桥。位于保河公路距县城8公里处的黄石崖沟,与天桥水电厂比邻。
桥系巨石结构,拱洞式,建于清代,州人王蕊议修,因贫不果,其子天卫续修未成,其孙克恭继之,工竣。至今尚存,结实如初,使用价值良好。
载重标准:汽车——10吨,拖车——50吨。
第八节 天 桥
巨石结构,开腹拱式,在倒回谷口,距今天桥村2里许,金贞元3年,僧法利募钱而建,今为保河公路必经要途。
第九节 曹虎桥
位于保岢公路距县城30公里处,建于1969年,桥长41.5米,桥面宽8米,桥高8米,系石质拱型桥。载重标准:汽车——10吨,拖车——50吨。
第十节 窑洼桥
位于保岢公路距县城32公里处的窑洼村,于1970年建成,桥长36米,宽7米,高7米,系石质拱型桥,3孔,每孔跨度8米,载重标准:汽车——10吨,拖车——50吨。
第十一节 南河沟桥
位于桥依线距县城56公里的南河沟村东,建于1967年,全长22米,宽6米,1孔跨径15米,石质拱型,载重标准:汽车——10吨,拖车——50吨。
此外;位于忻保线上小桥还有3处,全长75.8米。
位于郭石线上小桥还有3处,全长100米。
位于保岢线上小桥还有4处,全长79米。
位于县内公路各条支线上各类小型桥梁尚有10处,全长200余米,各类涵洞120余座。
第三章 运输工具
第一节 高 脚
清代,保德系晋西北物资集散地,故有“水、旱码头”之美称。从包头运回的甘草、粮食、油料、盐碱、布匹要运往禹州、天津等地,然后换回日用杂品。陆路运输主要靠驴、骡、骆驼驮运。长途贩运,俗称“起高脚”。二头驮畜叫“一把鞭子”。赶牲畜的称“脚户”。保德“脚户”的活动范围远至太原、岢岚、河曲、榆林、兴县、临县。1945年,全县有运输驴617头,至1960年,全县尚有骡马319匹,驴1291头,骆驼23峰。
第二节 车 辆
一、 手推车
亦称独轮车,混号“一饼子车”。为保德县传统运输工具,全为木制,一木轮,两木柄,利用三角型的稳定性装置货物,人以两肩挂带手持双柄推进,可运100公斤左右,为短途运输工具,1960年尚有63辆,现已不见。
二、 小平车
亦称平板车,县内普通运输工具,人畜拉皆可,多为农家及建筑施工中用,1964年,全县拥有38辆,1985年,全县拥有10539辆。
三、 胶轮马车
亦称大车、马车,3—4匹骡、马拉运,可载一至二吨。1954年,保德始有了第一辆马车,到1959年发展为41辆,1964年减少为3辆,因行旅缓慢,喂养骡马不便,现极少使用。
四、 拖拉机
本县的拖拉机主要用于运输作业。因本县道路崎岖、地形复杂,只宜小型车通行,所以个人养“小四轮”者较多。1985年,全县拥有各种型号拖拉机520多台,其中小型车505台。
五、 汽 车
1956年,阳方口运输公司的第一辆汽车开来本县。至1959年,全县仅有卡车2辆。
1983年,全县有汽车200辆,其中轿车3辆,各类大型车176辆,各类小型车20辆。
1985年,全县有汽车208辆,其中小型车71辆。
第三节 船 舶
本县的传统船为木质瓜皮船,规格有大小两种,大的叫“船”,一般用于长途行驶,小的叫“划子”,一般用于短途搬运。大者长10米左右,腹宽约3——4米,小者长5米左右,腹宽约2米。过去每船有老艄(舵手)1名,艄公6——8名,逆水行时,有风扬帆,无风拉纤,四、七月风平浪静,为行船大好时期。现多改用柴油机驱动。民国二十三年全县有船户27户,1960年,有木船42只。1963年,有木船47只。
1964年9月由包头造船厂买回铁壳拖轮一只,因水位浅,基本没有使用。
1977年由县内有关单位设计制造第一艘“先锋号”机驳船,船长25.63米,宽4.2米,载重30吨,时速17公里。后又造“先锋2号”、“先锋3号”,并造15吨小挂桨机驳船五艘,因水位较浅,较少使用。
第四章 运输量
第一节 客 运
1956年,汽车站始有一辆卡车代替客车往来保德——阳方口之间接送乘客,乘客备受风霜之苦。
1959年,改为一辆客车,乘员29名。
1981年,县运输公司经营客车3辆,在县内接送乘客。通车区间,保德至依谢塔。
1982年,本县的客运任务,由阳方口运输公司承担。1983年有个体户开始经营客车。
1985年,保德汽车站的发车有:
保德——忻州1辆。
保德——阳方口3辆。
保德经府谷至阳方口1辆。
保德——岢岚——保德1辆。
保德——依谢塔——保德1辆。
保德——南河沟——保德1辆。
保德——河曲1辆。
保德——五寨1辆。
每日客流量约为600人,1985年客运量为1350万人,客运周转量为11210万人/公里。
第二节 货 运
1970年至1979年,每日约有20辆货车往来于保德、阳方口之间。
1959年,保德县运输公司有汽车2辆,承担货物运输。
自七十年代起,本县社会机动车辆迅速增多,大部分亦用于运输货物。
第五章 管 理
第一节 公路养护
本县公路养护实行分级管理,省级干线即忻保线属境内的40公里由保德县公路养护段负责,其余县内公路均由县交通局负责,公路养护的主要任务是保持路面平整,整修边坡排水和路旁绿化,保证汽车晴雨通行无阻。
第二节 交通监理
本县交通监理工作,在六十年代由公路站代行。1979年始设交通监理站,负责交通管理,车辆监理,征收养路费,培训考核汽车驾驶员。
逐年累计共培训汽车司机、助手400余人。
年均收养路费40多万元。
第三节 机构设置
一、交通局
1951年前,交通事业由建设科管理。1951年,撤销建设科,设农林科,交通事业由农林科兼管,1955年,农林科改为农建局,内有一名科员管理交通工作。1957年保德设交通局,时有局长1人,干部3人。1970年交通局与工业局合并为工交局。1971年两局分设,1983年有干部职工48人。其中技术员2人。
二、交通局所辖单位
1、运输管理站。始设于1974年,原名为保德县联合运输公司,1979年易名,管理县内一切交通运输工具,组织合理运输,统一结算,现有干部职工17人。
2、航管站。1980年建,负责黄河航运管理,现有干部1人,职工10人,设造船车间1个,占地300平方米,先后造铁机驳船8艘,均销往外地。
3、河运社。1957年,东关、郭家滩、马家滩部分航运工人个体组织河运社,1958年,拥有木船11只,船工75人,来往于保德、府谷、包头、碛口、葭县及县内沿河村庄,货运量12吨/只,有时日用可达百吨之多。1972年黄河大桥通车及沿途交通日益方便,航运工人改行烧石灰、制砖,1980年转产,改为建筑材料厂。
4、运输公司。1959年始设,初有卡车2辆,干部职工7人,负责县内货物运输及保德至扒楼沟客运。1981年,人员增到37人,卡车6辆,轿车3辆。当年收归阳方口运输公司管理,原建制撤销。
5、搬运队。1958年组建,主要负责车船装卸,当时为肩扛手搬,有职工32人,后归阳方口运输公司管理。
6、公路养护段。1960年始设公路管理站,有道班2个,人员25人,属忻县地区公路养护段管理,1970年,归县交通局管理。1972年又归地区公路养护段管理。设道班4个;共有干部职工65人,另有机械班1个,石料厂1处,养护机车2辆,拖拉机3台,压道机1台。
7、交通监理站。1979年,交通监理站从公路段分出另设,现有干部6人,各乡、镇设一名管理员,负责征收拖拉机养路费。
三、保德汽车站
1956年始设,有干部职工3人,站址临时设于东关后坡。1960年,修建新站址,属山西省交通厅晋北运输局管辖。后归忻州地区运输公司管辖,有干部、职工22人。
本站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
四、平车队
1956年组建,是由“脚户”组成的集体企业,为当时的主要运输单位,有毛驴、骡马30余头,骆驼10峰,小平车30余辆,职工52人,1983年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