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30 16:25 大 中 小
卷九 邮 电
第一章 邮 政 第二章 电 信 第三章 机 构
第一章 邮 政
第一节 邮 路
清末,保德驿站路有两条,一条:州城——东关驿铺——铁匠铺——铺头——年延驿铺——高地铺交河曲县界。另一条:由东关渡河至陕西省府谷县直至神木、榆林。
民国二十年(1931年),本县始设邮政局,下设桥头、冯家川代办所。有干线邮路三条:西通兴县,东到河曲,北达府谷。邮递方式:陆路步班、驴驮,水路渡船通邮。
1940年,保德抗日民主政府设交通局。1941年改为交通站,负责传递党政文件及军情。当时,县际邮递干线有二:①保德——兴县行署交通总站。②保德——河曲交通站。县内投递到四个区政府,各区再转送至所有村公所。1943年,专署交通分站与县交通站合并驻保德,新增与偏关、五寨、岢岚、神池通邮的干线,1945年专署分站迁走,恢复原邮路。1946年前,本县和府谷一直断续通邮。
抗战时期,驻五寨日军常四出扫荡,本县上述邮路屡遭封锁,但是交通员身负70斤,日行90里,英勇机智,与敌周旋,及时、准确地传送军、政文件和报刊,为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保德邮政事业蒸蒸日上,邮路畅通延展。1949年有保德到兴县再返河曲的县际邮路一条。县内干线邮路二条总长449公里,步班畜运。1953年,有保德至五寨县际邮路一条步班畜运。县内邮路共6条,其中辐射线2条,循环线4条。邮运方式:步班。全县共有乡镇58个,已通邮的57个,其中逐日投递15处。1957年,邮路总长496公里。同年,保德——阳方口通车,县局首次委办汽车邮路一条,单程长度151公里,邮运役畜取消。全县农业生产合作社287个,已通邮的208个,占总数的73%,增设信箱12个。1959年邮路总长增为783公里,其中首办自行车邮路15公里,其余为步班。
六十年代初是我国经济困难时期,由于精简机构、减少人员,1963年邮路总长下降至349公里,全县除20个公社84个生产大队逐日直投外,其余244个大队均为捎转。
1966年邮路总长826公里,其中自行车邮路74公里。全县328个大队,逐日投递的57个,隔日投递的124个,三日投递的32个,捎转的115个。
1974年,东关至依谢塔公路通车,首次办摩托车邮路28公里,并委办东关——依谢塔汽车邮路一条,单程79公里,设信箱(筒)20个。
1978年,邮路总长1231公里,其中自行车邮路156公里,摩托车邮路90公里,委办汽车邮路59公里(单程),步班926公里。全县330个生产大队,逐日投递113个,二日投递145个,三日投递66个,捎转的6个。
1979年取消了摩托车邮路。
1983年,邮路总长1482公里,其中自行车邮路453公里,汽车(委办)邮路157公里,步班702公里。全县344个生产大队745个生产队,逐日投递的生产大队71个、生产队203个,二日投递的生产大队162个、生产队337个,三日投递的生产大队109个、生产队203个,捎转的各2个。有信箱(筒)25个,其中农村22个。
第二节 邮政业务
一、函件 包裹 汇兑
民国时期,邮政主要为工商企业服务,其次办理少量零星业务。业务有:函件、包裹、汇兑。农村投递则多靠商人小贩转捎。桥头、冯家川代办所只办信函、出售邮票。
抗战时期的交通站(局),其业务内容为传递党政公文、军机情报,发行报纸、书刊,护送干部过敌封锁线,不办理民用业务。民间邮递仅靠捎转。
新中国建立以来,县局经营的邮政业务有:函件、特挂、汇兑、包件、发行、机要。函件有普通、挂号之分。1951年曾办过快递包裹、代收货价、保价邮件、代销代购业务。1953年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本县邮政事业方兴未艾,各期主要业务量如下:
年度 函件 包件 汇兑
(出口件) (出口件 (出口张)
1950年 6919 6
1953年 34381 321 1068
1956年 76937 1352 1416
1962年 98388 5209 2216
1965年 104000 3000 3000
1970年 105000 6000 5000
1975年 206000 8000 13000
1980年 186000 6000 6000
1982年 19131 4635 5192
1983年 186182 4762 5745
1985年 222016 4455 6777
二、报刊发行
抗战时期,报刊多分发往各机关、区政府、村公所,读者自费订阅甚少。主要报刊有《晋绥日报》、《晋绥大众报》等。1946年,共发行外来报纸216份,本县《生产教育报》130份,销出理论书84本,剧本47本,文艺刊物3本,杂志490本,图画45件。
1949年后,报刊发行成为邮政主要业务之一,其发行方针是:计划发行,坚持读者自愿、预订预收的原则;合理分配,保证重点。
1952年,全县有报刊发行站4处,报刊期发782份,杂志期发362份。发行有:《人民日报》、《山西日报》、《山西农民》、《大公报》、《光明日报》、《忻县报》、《学习》、《时事手册》、《华北民兵》、《宣传手册》等。1959年有报刊发行站13处,发行员13人,1978年有报刊发行站7处,发行员7人。1983年有报刊门市部1处,发行站21处。各期报刊发行年进口累计量如下表:
年度 报纸 杂志
(万份) (万份)
1952年 12.6 0.5
1956年 29.6 3.4
1962年 28.18 1.52
1967年 29.5 0.8
1973年 100.3 7.4
1978年 94.4 4.4
1982年 79.9 7.7
1983年 87 10.2
1985年 156.7 15.7
三、机要通讯
1937年——1956年,机要通讯设立于党政机关内部,由专署机要室直辖,有机要员1人,负责党和国家机密文件的传递。1957年,机要通讯与邮电合并。合并后各时期机要邮件出口量如下表:
年度 机要邮件出口数(件)
1957年 933
1963年 3000
1970年 900
1975年 600
1980年 700
1982年 1021
1983年 736
1985年 414
四、邮政设备
民国时期,租赁商号“义生权”房屋暂住。
从抗日战争时期至1952年,邮政用房均租借于商贾富户,地址变迁不定。
1953年,买“裕丰隆”商号房33间,窑3眼,共559平方米。1955年,建房684平方米。1974年——1979年冬,在今汽车站南端兴建三层营业大楼一栋,面积1426平方米,并安装有锅炉暖气设备。原有房屋作为库房、家属住房。
1950年有长途邮运骡子3头,1953年增驴2头,1959年役畜减为3头,买自行车1辆,1960年增至12辆。1966年购信函分检格1台。1971年买摩托车1辆。1978年有摩托车4辆,自行车12辆,手扶拖拉机1辆,信函分检格3台。1983年有自行车19辆,摩托车2辆,手扶拖拉机1辆。
第二章 电 信
第一节 电 话
一、长途电话
民国时期,东关设电话局1处,内设长话台。长话中通岢岚,直达太原,县内通至各区政府。
1940年,抗日民主政府设电话班,人员3人。所辖电路有二:①保德——兴县专署。②县城——山庄头。由于县委机关经常搬迁,其线路也时有变动。有10门交换机1部。1942年县局利用旧电话线路,增设保德至岢岚、偏关、河曲三路长途电路。县内与桥头、林遮峪、扒楼沟、腰庄、山庄头通话。传呼军政指令,报告、侦察驻岢岚、五寨日军军情,不办民用业务。当时,电话设施简陋,且常遭炮袭,时有中断,通话甚难。
1950年设邮电局。各时期长话设备(兼用市话、农话)如下:
1954年以来各年长话业务量如下:
年度 长话去话张数
1954年 1042
1956年 2129
1962年 5565
1966年 6000
1975年 12000
1980年 14000
1982年 14670
1983年 16823
1985年 22042
二、城市电话
1946年仅有10门磁石交换机1部。设备短缺,话务员因陋就简,就地取材,用木板、弹簧、铜钱自制交换机弥补不足。1952年市话用户有5户,交换机容量15门,架空明线长度4对公里。1982年市话用户133户,交换机容量200门,明线长度108对公里。三十年中,市话用户、交换机容量、明线长度分别增长25.6倍、12.3倍和26倍。其间发展概况如下表:
1949年以来市话各期发展变化表
年度 磁石交换机 容量/实占 明线长度 电缆芯线长度
(部) (门) (对公里) (对公里)
1949年 1 15/5 5 ——
1953年 1 30/13 5 ——
1957年 1 100/41 12.41 ——
1966年 1 100/90 8 42
1973年 1 100/68 6 45
1978年 2 160/153 91 45
1980年 2 200/146 108 92
1983年 2 200/165 108 92
1985年 3 300/206 127 127
三、农村电话
1952年农、市话分立,县局经营农话交换机容量10门,用户8户,架空明线48对公里。1956年,交换机实占20门,明线长75对公里,杆路长150杆铩?957年有会议电话设备一套。1958年实现乡乡通电话,全县到处竖杆架线,架空明线猛增为335对公里,交换机容量100门,用户93户。1966年明线长397对公里,杆路长558杆公里,交换机总容量770门,用户107户,共有话机382部,设农话交换点21处,全县249个大队通话。1970年县局办水泥电杆厂。1978年明线长度县局经营372对公里,公社经营442对公里。杆路长县营180杆公里,社营881杆公里,其中水泥电杆100杆公里。县至公社电路17路,交换机容量:县局营180门,公社营660门。通话大队278个。
1983年明线长:县局营348对公里,公社营90对公里。杆路长:县局营180杆公里,公社营159杆公里,其中水泥电杆110杆公里。交换机容量:县局营340门,实占95门;公社营450门,实占58门。用户58户,话机83部。全县18个公社装有交换机,有农话交换点20处。县至乡镇电路17路,通话大队31个,生产队82个。
农话去话张数:1965年64000张,1968年41000张,1978年69000张,1983年72679张,1985年150254张。
第二节 电 报
1953年设电报局,有电报业务服务点1处,取话传方式。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有保德——忻县电路1路。1954年有人工报机1部。以后各期电报设备、电路变化情况如下:
一、电报设备
1959年——1962年有人工机1部
1960年——1963年有15瓦短波发讯机1部
1972年——1973年有15瓦短波发讯机2部,人工发报机1部
1970年——1980年有15瓦短波收发讯机2部
1981年——1985年有电传打字机2部,发讯机2部
二、电路
1960年——1970年有有线电路1路(保德——忻县)
1971年——1973年有无线电路1路、有线1路(保德——五寨)
1974年有有线电路1路,无线电路2路(保德——五寨2路,保德——忻县1路)
1975年——1982年有有线电路1路,无线电路1路(保德——忻县)
1954年以来,各时期的电报业务增长情况如下:
年 度 电报去报份数
1954年 232
1955年 1112
1956年 1393
1962年 7337
1966年 4000
1975年 8000
1978年 7000
1980年 11000
1983年 13908
1985年 15432
1982年,县委用邮电局线路安装传真机1部,购电传打字机1台。
第三章 机 构
民国二十年,本县设邮政局,有局长1人,信差2人。下设桥头、冯家川代办所2处。1940年设交通局。1941年改称交通站,有站长1人,交通员8人,与邮政局并存。1945年5月,邮政局与交通站合并,仍称邮政局。1949年仍名旧称,有局长1人,邮递员8人。下设桥头、扒楼沟、林遮峪邮电所,共有人员7人。
民国时期设电话局,人员2人。1940年设电话班,人员3人。1949年设电信局,人员4人。
1953年,邮政、电信合并,称邮电局,人员19人。1957年合并机要通讯,人员58人,下设邮电所4处。1969年邮、电分设,邮政局隶属于县政府,电信局隶属于县武装部,共有人员54人,下设扒楼沟邮电支局1处,邮电所3处,邮政所2处。1973年邮、电复合,仍名邮电局至今,有职工75人。
1985年,局设办公室、财供室、检查组、乡邮组、营业组、报务组、话务组、机线组、机务站。有分支机构9个:南河沟邮电支局8人,桥头邮电所8人,林遮峪邮电所6人,孙家沟邮电所4人,杨家湾邮电所3人,义门邮电所4人,土崖塔邮政所3人,冯家川邮政所2人,韩家川邮政所2人,全县共有邮电职工10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