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山西省政府 忻州市政府 信用中国·忻州

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保德 > 保德县志 > 正文

《保德县志》卷七 副业渔业

 时间:2022-05-10 16:27       大    中    小     

  卷七  副业渔业

  第一章  副  业    第二章  渔  业

  保德农业经济以粮食生产为主,副业生产放在极其次要地位。1949年前农民主要以粮食(主要是小米)进行商品交换。“妇女磨腐熬油(土法榨蓖麻油,供点灯用。)不知织纺织,工造器皿不事,雕镂取值不甚”。

  1949年后,政府号召发展副业生产,农民伙建作坊,卖碱、烧磁、栽枣树、造纸、搞运输贩卖牲口、编筐砍山货等副业逐步兴起。1949年冬,全县已有油坊36座、粉坊47座、豆腐坊26座、糖坊1座。

  随着合作化运动的发展,中央提出“以粮为纲,多种经营,全面发展”和“以农为主,以副养农,综合经营”的方针,使本县的副业生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1957年全县副业总收入为132500元。后由于“左”倾错误和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一些已经发展起来的生产项目受到了破坏,到1965年统计,全县副业总收入为142300元,递增不大。

  1979年以后,副业生产有了一个新的飞跃,1982年设多种经营办公室,安排计划副业生产,1983年虽遭严重干旱,但多种收入增加到290万元,副业收入的显著增长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渔业生产,清朝即有官船捕捞,但收入甚少,每年捕获千斤左右,主要是进贡皇帝和馈送官吏的沿河居民在汛期和凌期小有捕获。1958年以来,本县开始养鱼,投放鱼苗不少,取利不大。

  第一章  副  业

  第一节  种  类

  本县副业本来包括乡村办的工业在内,在书中将乡村办的工业部分放在《工业志》中记述,本节只记述如下种类:

  一、农副产品的加工

  1、红枣:红枣是保德盛产的一项主要干果。采摘后,大部分制成干枣,其余分别制成糖枣和醉枣。一般年产量为300万斤左右,1982年为历史最高年,产量达437万斤。1983年产量为290万斤,产值达58万元。

  2、水果:适用于加工的有沙果、果、海红。

  海红一部分晒成果干,大部分由个户自制成果丹皮,产量不等。以水果之乡霍家梁村计,1983年果丹皮产量为2万斤左右,产值可达1万元,主要销往内蒙、陕西等省和自治区。宾果沙果除鲜食外其余加工为果干和罐头。全县仅有霍家梁果品加工一处,始设于1982年,年产值达1万元。

  3、粉条:本县所产粉条均为山药淀粉制品,1970年秋牧塔村请原平县师傅作高粱粉条,因管理混乱,获利不多,不久停业。1982年,王家村购山药淀粉粉条加工机械设备一套,当年生产粉条4000斤。后因销路不广而停业。

  4、豆腐:保德豆腐兼有白、嫩、坚等特点,一般为农家自做自食,也有专营此业者供应市场。1949年,全县有豆腐坊26座。1985年,全县有豆腐坊50多家,其中县城有24家,康家滩、马家滩14家,桥头村10余家。他们中收入最多者每年可达3000元左右。

  二、采摘

  1、山桃山杏。此为大宗收入,年采集量2万斤,产值达2000元左右。

  2、樱桃。小有出售,收入甚微。

  3、树籽。主要是刺槐籽,其次是松籽,近来柠条籽占了主要地位。

  4、马茹茹。遇灾年,采其做炒面。

  5、龙须草。可做扫帚。

  6、药材。全县有70多种天然药材,主要有柴胡、远志、黄芩、知母、冬花、甘草、大黄等,每年可收购2000余斤。

  三、挖掘

  1、龙骨、龙牙。古脊椎动物的骨化石,分布于保德全境,农民历来把挖掘龙骨龙牙作为主要副业收入,年产30——40万斤。近年来,中央下达了不准破坏古生物资料的文件,停止了挖掘。

  2、铁矿、硫磺矿。农民利用工余,挖铁矿和硫磺矿,作为副业收入。

  3、石灰。本县多石灰石,七十年代农民多自采自烧自用,此后,在交通方便的村庄,农民则大量出售,以桥头下流碛居多。

  四、编织

  1、红柳。以贾家峁公社为主,其它各公社也有生产。编织物主要有笆、箩头、笼头、柴磨。

  2、白柳。东局村人专营此业,历史较久,产品有笸箩、簸箕、粪笸箩、提蓝。该村柳编,选料均匀,结构严谨,工艺精巧,销路较远。县内、县外享有盛名。全村有22户织柳,1983年,共编织5千件,收入近2万元。

  3、山条。山条盛产于东部山区,制品有笆、箩头、柴磨、各种筐子和辘杆片等,年产4000——5000件,收入近万元。

  其次还生产各种柄把及木制小农具。

  五、种植

  1、药材。1959年引进党参,1960年又引进黄芪、川芎、柏子、板兰根等,因经验不足,1963年基本停种。1968年郭偏梁和杏岭两村种黄芪30亩,1972年停种。1975年至1977年为大发展时期,品种有党参、黄芪、冬花、大黄、板兰根、川芎、生地、荆芥、紫苏、薏仁、扁豆等。黄芪主要产于路家沟、马铺头、杨家沟、井道沟、张家沟、新畦、杏岭、郭偏梁、太平沟等村。1976年种植700余亩。党参产于白家庄、杨家湾、王家滩、路家沟、桥沟、神山等村。1976年共种植50多亩。1976年,全县种植冬花400余亩,大黄种植更多;该年共种药材1400亩以上。年产量(最高)党参8000斤,收入24000元。冬花24000斤,收入72000元。黄芪3万斤,收入75000元。大黄10万斤,收入8万元。其它药材16000斤,收入19200元。这三年药材种植显著增长,可到1979年时基本停种。仅贾家峁公社坚持种党参、黄芪70余亩。

  2、树木。近年来种植的经济树有枣树、核桃树、花椒、梨、苹果。灌木有柠条等。

  六、养殖

  本县饲养的畜禽除牛驴骡马猪羊鸡兔外,还有鹅鸭及经济价值较高的动物,如鹿、水貂、艾虎等,但为数不多,收入不大。1982年从北京市引入火鸡40只,因缺乏饲养经验,相继死去。养蜂收入,较为可观。本县1955年引起蜂种,1983年达到230箱,产值达8000元。

  第二节  收  入

  1955年                    0.79万元

  1956年                    2.56万元

  1957年                    13.25万元

  1958年                    21万元

  1959年                    26.92万元

  1960年                    28.4万元

  1961年                    96.73万元

  1962年                    21万元

  1963年                    24万元

  1964年                    11.22万元

  1965年                    14.23万元

  1966年                    9.2万元

  1967年                    12.9万元

  1968年                    11万元

  1969年                    11.57万元

  1970年                    10.03万元

  1971年                    11.42万元

  1972年                    15.79万元

  1973年                    11.28万元

  1974年                    14.03万元

  1975年                    16.14万元

  1976年                    16.45万元

  1977年                    16.75万元

  1978年                    20.58万元

  1979年                    169万元

  1980年                    110.96万元

  1981年                    38.5万元

  1982年                    254万元

  1983年                    290万元

  第二章  渔  业

  第一节  黄河捕捞

  黄河保德一段,盛产鲤、鲇、白鲢、鲫、钻鲨等鱼。尤以天桥石花鲤鱼品质最佳。柳宗元在《晋问》中,把黄河鲤鱼列为晋地一大经济优势。旧志载:“保、曲一带,河鱼颇称肥美”。

  石花鲤鱼独产天桥峡,因该峡深处,有石花草为鱼饵,故独具一格,上下里许绝不相同。个大体重,产量极少,偶然可得。

  天桥石花鲤鱼的特点是赤眼、金鳞、脊梁上有一条红线,食之肥美,“冰鱼味胜鲟鳇烩”。

  由是,自明季,天桥石花鲤鱼列为贡品。本来,进贡皇帝的鱼为140尾,但文武将吏,率多谋求,遂副贡馈送各名目加至4000尾。差役持票勒索,贻害甚惨。往往有以一鱼之微而费一牛之价。因鱼之故,有的鬻牛卖女,有的倾家倾产。旧志《艺文》有《冰鱼吟》:

  长河冻合鱼在泥,指脱层冰难觅一。

  去年徭重裤无著,今年捕急几无质。

  供得官家口滑脂,尘封甑釜嗟悬室。

  肥酥胜雪不自赏,招朋夸美会良集。

  醉卧红堆继兰烛,醒时还抱佳人瑟。

  君不见,

  敲扑声中态万千,肉飞魂绝天应泣。

  历史上,也曾有几位较为开明的官吏减轻贡鱼数额,乾隆五十年知州王秉韬减至例贡140尾,副贡2360尾,共2500尾。道光十七年,知州莫兆文,将供州署食鱼,尽行裁革。光绪二年知州周天鳞,减至正贡140尾,副贡1012尾,共1152尾。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因鱼贡而带来的民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保德贡鱼也结束了。

  保德河段,水流湍急,捕鱼不易,一般无人专营此业,仅在黄河汛期和春前流凌期,可有少量捕获,鲤鱼大可五、六斤,鲇鱼大者可有三、四十斤。

  在清朝,保德有额定官渔船12只,专捕贡鱼,多由天桥、刘家畔居民备办。

  第二节  人工放养

  本县的人工养殖事业,从1958年开始,先后在暖泉、党家里、王家窨子、前芦子沟、腰庄、冀家沟、袁家里、土崖塔水库投放鱼苗205300尾,大多长势良好,最大长到16斤。但这些养鱼单位并没有受大益,仅暖泉水库于1962年捕捞一次,共捕获1500斤,全村社员每人分了2斤多。土崖塔水库1978年网捕1000斤。后皆因管理不善,库毁鱼亡。

  现有养鱼库、坝、池共15处。

  一、库、坝养鱼

  1、赵家寨水库。宜鱼面积80亩。1974年投放鱼苗1万尾,1983年投放3万尾。鱼种是,红鲤、鲫、白鲢。1983年承包给个人管理。

  2、刘家峁水库。宜鱼面积120亩。1974年投放鱼苗3万尾,1983年投放35000尾。鱼种为红鲤、鲫、白鲢。大者长至20多斤,因捕捞不及时,大鱼吃小鱼情势严重。1983年承包与个人管理。

  3、后芦子沟坝。宜鱼面积50亩。1966年投放鱼苗6万尾,1981年投放3万尾。鱼种为草鱼和红鲤。1969年网捕一次,既得2000余斤。

  4、铺房坝。宜鱼面积40亩。1981年投放鱼苗1万尾。鱼种为草鱼和红鲤,1982年,机器抽水,竭泽而渔,所剩无几。

  5、武家塔坝。宜鱼面积40亩。1970年投放鱼苗5000尾,1983年投放5000尾。鱼种为花鲢和青鱼。先后捕捞8次,共获1200斤,最大的达7斤多重。1983年承包与个人管理。

  6、王家焉水库。宜鱼面积50亩。1976年投放花鲢、 草鱼鱼苗5万尾,至今未捕。

  7、下流碛坝。宜鱼面积10亩。1971年投放鱼苗13000尾,1974年投放1500尾,1983年投放1万尾。鱼种为草鱼、白鲢鱼。截至1982年底,共捕捞8次,获鱼8000余斤,最大的有10斤多重。现属个人承包管理。

  8、涧沟坝。宜鱼面积5亩。3次投放鱼苗2万尾。未受益。

  9、葫芦沟坝。宜鱼面积30亩。1968年投放鱼苗500尾,1983年投放2万尾,鱼种为花鲢、红鲤和草鱼。小有捕获。1983年冬,死亡大半。

  10、新畦坝。宜鱼面积60亩。1974年投放鱼苗5万尾,1983年投放3万尾,鱼种为鲤、白鲢、草鱼。个人承包管理。

  11、岳家里坝。宜鱼面积40亩。1976年投放鲤鱼、青鱼鱼苗6万尾。先后捕捞3次,共获210余斤。

  12、四井头坝。宜鱼面积6亩。1978年投放青鱼、草鱼、红鲤鱼苗5000尾。未受益。个人承包。

  13、莺村坝。宜鱼面积10亩。1984年王家荣等3户社员,自筹资金1000元,自购鱼苗2万尾投放该坝,成长较快,尚未受益。

  此外还有丁家塔坝、石桥塔坝约有鱼苗200多尾。

  二、鱼池养鱼

  铁匠铺村有3户社员自筹资金5000元,1984年5月兴建鱼池3个,宜鱼面积13亩,投放鱼苗3万尾。他们使用科学饲养方法,精心管理,成长很快。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