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7 16:32 大 中 小
卷二 自然环境
第一章 地质 第二章 地貌 第三章 气候 第四章 物候 第五章 水文
第六章 土壤 第七章 植被 第八章 自然资源 第九章 自然灾害
第一章 地质
保德处于吕梁山余脉西背斜,构造线呈西北——东南方向。岩层倾斜平缓(6°—30°),地质构造简单,无火成岩活动,仅局部地区有些小褶曲和断层。出露地层有:古生代的奥陶系、石炭系、二迭系;中生代的三迭系和新生代的第三系和第四系。
第一节 地层
一、奥陶系
奥陶系中统是本县最古老的地层,距今约四亿三千万年。具体又为三个组:
1、下马家沟组(O2X):下部为薄层透镜状石英砂岩、白云质页岩及角砾状白云质灰岩;中部以灰岩、白云质灰岩为主;上部为灰岩、白云质灰岩与白云质泥灰岩互层。本县的总厚度为89.55米。
2、上马家沟组(O2S):根据岩性特征分为三段:一段为灰黄、黄绿色白灰质泥灰岩,局部有同生角砾,厚度一般为20—50米;二段为豹皮灰岩与灰岩、白云质岩互层,含少量泥质白云岩和泥灰岩,厚度80—140米;三段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与白云质泥灰岩互层,厚度为24.4—85.7米。上马家沟组在保德厚度为241米。其总的变化趋势是由北向南变厚,且白云质含量减少。
3、峰峰组(O2f):岩性为灰黄、黄绿色白云质泥灰岩或泥质白云岩夹灰岩、白云质灰岩或豹皮灰岩,保德的厚度为21.59米。
二、石炭系
距今约二亿八千万年。本系地层在保德分为两组。
1、本溪组(C2b):与奥陶系地层呈平行假整合接触。其底部为窝子状山西式铁矿,中间为铝土页岩,最上部为黑色煤线。9—48米。出现在奥陶系地层以西。
2、太原组(C3t):下部为粗粒含砾石英砂岩、铝土页岩、炭质页岩;中部为砂质页岩、油页岩、生物碎屑灰岩,含煤1—2层;上部为砂岩、页岩、泥质灰岩、含煤1—2层,太原组厚度为43—94米。
本溪组和太原组总厚度为51.3—107.9米,是本县主要含煤地层之一。出现在暖泉、铁匠铺、郭家滩、桥头、孙家沟、土门、扒楼沟等地。
在泥质灰岩和生物碎硝灰岩中含有丰富的动物化石,如石燕、菊石、唱贝、长身贝、黄河角石等。
三、二迭系
距今二亿二千五百万年,是古生代最末一纪的地层。它又分为下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和上统上石盒子组、石千峰组,总厚度为512—702米。
1、山西组(P1S):底部为灰白色厚层含砾砂岩,下部为深灰色砂质页岩,黑色页岩夹可采煤一层;上部为灰色厚层细砂岩,灰黑色页岩夹两层可采煤层,厚23.8—88米。
2、下石盒子组(P1X):底部为灰白色、灰黄色厚层含砾砂岩;下部为深灰色、黄绿色页岩夹砂岩和煤线;中部为黄绿色砂质页岩与砂岩互层;上部为具紫红色条带状的黄绿色页岩,厚度81.4—167.4米。
3、上石盒子组(P2S):根据岩性分为三段:第一段以暗紫色泥岩夹灰绿色砂岩条带为主;第二段以紫红色泥质砂岩夹黄绿色中粒砂岩为主;第三段为暗红色砂质泥岩和灰绿色厚层中粗砂岩互层,偶夹炭质页岩。
本组每段底部均有厚层粗粒和中粗粒含粒砂岩,上石盒子组总厚度为270—329米。
4、石千峰组(P2Sh):底部为黄绿色巨厚层中粗粒砂岩,其上部为砖红色泥岩夹紫色、灰红色中细粒砂岩,含淡水灰岩,厚度103—172米。
本县俗称的“羊肝石”,就是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的总称。
四、三迭系
主要出露于黄河沿岸。这个地层又分为下统刘家沟组及和尚沟组、中统二马营组。
1、刘家沟组(T1L):岩性为灰白、灰红色厚层中细粒长石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夹紫红色泥质粉砂岩及砾岩,厚度为420—514.1米。
2、和尚沟组(T1h):以砖红色、紫红色泥岩为主夹灰白、灰绿及灰红色厚层中细粒砂岩及同生砂岩,厚度为97.2—249.7米。
3、二马营组(T2er):主要出露于冯家川和林遮峪乡的黄河沿岸。该组地层一段下部为黄绿色中粒长石砂岩与暗紫红色泥岩互层,上部为暗紫红色泥岩与灰白色中粒长石砂岩互层,一段厚度165—259米。二段为黄绿、灰绿色中粗粒长石砂岩夹绿暗紫红色泥岩,出露厚度83米。
五、第三系
上新统保德组(即保德红土):距今三千至二千万年。本组地层,底部普遍有一层冲积砂砾层或半胶结砾岩,厚3—20米;下部则为一套河湖相沉积,岩性为灰绿、桔黄色粘土、灰白色淡水灰岩、泥灰岩、砂砾石层和砂层,厚度几米至十几米,最厚可达50米;上部为一套桔红色至深红色粘土夹钙质结核层,含铁锰质薄膜和小钙质结核,一般厚度20—30米,最厚可达40米。
上新统保德组地层是杨钟键教授根据本县红土发育良好的状况命名的,总厚度约30—100米。
保德红土分布于保德全境,而石塘、羊路河、铺房、曲八塔等村更为集中。
保德红土中富含三趾马动物群化石,所以人们又把它叫做“三趾马红土”。
保德红土中的化石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生物学上的很多种名,都是以保德地名命名的,如:“保德羚羊”、“保德四棱齿象”等。除哺乳动物化石外,还有鱼类、龟鳖类、鸟类、软体动物及大量的介形虫、轮藻、孢粉等化石。1949年前,人们曾报导过这里的哺乳动物有60
多个化石种。近年来又不断有新的发现。当地人把这些化石叫做“龙骨”,其牙齿化石叫做“龙牙”。
历史上当地有挖掘“龙骨”、“龙牙”的习惯,作为副业收入。每年产量在40万斤左右。最多的一年是1973年,产量达70万斤。
“龙骨”是研究古生物演化和恢复古地理环境非常重要的实物资料。它不会自然生长,也不能进行人工培植。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对它们的保护。
六、第四系
距今二百五十万年,在全县有大面积分布。地层成因:丘陵山区以风积物为主;山间盆地及河谷中以冲积物为主,局部并有湖相堆积。
1、丘陵山区风积物
①中更新统风积物(Q2eoL):下部为一套黄土状亚粘土或亚砂土夹成组出现的棕红色古土壤可见到三组,每组由3—5层古土壤组成,多为亚粘土,古土壤间距1.5—3.5米;底部含较多的钙质结核;地层厚度一般不超过10米,最大厚度可达25—30米。分布于东关至前川一线。上部为棕黄色、黄土状亚砂土夹棕红色古土壤及钙质结核,一般可见到厚0.5—1.0米的古
土壤2—3层。地层厚度一般为10—25米,最厚可达35—60米。
②上更新统风积物(Q3eoL):岩性为浅灰黄色砂土、亚砂土,质地均一,结构松散,垂直节理和大孔隙发育,局部见有褐黑色古土壤,厚度15—20米。
2、丘陵山区沟谷冲积物
下更新统冲积物因堆积后地壳上升,侵蚀剥蚀作用的结果残留极少,沟谷中所见的多为上更新统和全新统的冲积物。
①中更新统冲积物(Q2aL):出露于东关一带,组成黄河三级阶地,堆积物底面高出黄河80—90米,岩性为卵石、漂砾、砂层和褐色亚砂土和亚粘土,其上面被中上更新统黄土覆盖。
冲积物残留厚度不一,一般只有1—5米,但残留面积极小。
②上更新统冲积物(Q3aL):分布于黄河及其支流的沟谷中,形成二级阶地、二元结构明显,下部为砂层,砂砾石,卵石层;上部为黄土状亚砂土,厚度10—30米。
③全新统冲积物(Q4aL):堆积于黄河及其支流的谷底,形成河漫滩和一级阶地。岩性为砂卵石、砂砾石、砂层和亚砂土,厚度0—35米。
第二节 构造
对本县影响较大的构造体系有:新华夏系构造、祁吕贺兰山字型构造东翼、近东西向的构造及体系不明的北西向构造。
一、新华夏系构造
在该构造体系内发生的断裂和褶皱主要有:
1、断裂:
铁匠铺地堑:由两条平行的张扭性断裂组成,走向295°——300°,横切黄河,延伸12公里。南西边一条走向300°,倾角64°——85°,倾向30°;北边一条走向295°,倾向200°,倾角54°。两断裂相距300——400米,中间地块下降,形成地堑。在铁匠铺村下降盘为上石
盒子组地层,地堑两侧为太原组地层,据推测最大断距大于200米。
2、主要褶皱:
①天桥背斜:核向25°,核部为奥陶系地层,两翼为石炭系地层,背斜长9公里,宽3公里,为平缓开阔的正常背斜,黄河从背斜轴部通过。
②贾家峁—沙坪向斜:
轴向25°—30°,核部为石炭系地层,两翼为奥陶系地层。向斜长约18公里,影响地层宽约4公里,向斜平缓开阔,与天桥背斜相毗连。
二、黄河东岸——吕梁山西坡南北向构造
主要分布于东庄——李家一线以西,东关——腰庄一线以南。断裂褶皱形迹微弱,分布零散,其主要有:
1、桥头张性断裂:
走向南北,断裂面倾向西,倾角82°,断裂带上宽下窄,可见长约500米,断距3米,切割奥陶系峰峰组地层。从形态和所处部位看,为纵张断裂。
2、孙家沟张性断裂:
与前一断裂产生在同一经度,产状、性质相似,发生在奥陶系地层中,断面倾向西,倾角85°,断裂可见长约400米。与桥头断裂似为同一断裂。
第二章 地貌
保德全境系黄河流域中部黄土高原,属沟壑区。地势东高西低,呈一面斜坡。东部高地、山神庙圪旦、井油山一线高达海拔1400米以上;西部黄河沿岸仅有850米左右。地表面多为黄沙土覆盖,因为长期雨水冲刷,形成了支离破碎的梁、峁、沟、壑复杂地形。
全县山河相间,平行排列,源东流西,注入黄河。
植被非常稀少,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每年约有473万立方米泥沙被洪水冲走。
全县大致可分三个地貌类型。
第一节 土石山地
主要分布在海拔1250—1400米左右的县境东部,约占全县总面积的31%。由于土质山地与其四周丘陵的坡度转折不明显,所以,在这个类型内只分“低山”一个小地貌单元。其中较高的山峰有6座,由北向南,依次排列:
一、高地山。主峰处于东经111°15′,北纬39°02′。此山位于县境东北边缘,是保德县和河曲县的界山,在保德县境内南北长12公里,东西长7公里,纵横窑圪台、贾家峁两个
乡,面积达84平方公里。主峰长200米,宽100余米,上面有烽火台一座,海拔1439.5米,绝对高340米。
山顶呈馒头状,沙土覆盖。1964年以来,人工植播油松6300亩,现已长成椽材。
二、黄龙山。位于窑洼乡大塔铺村南,东西长7公里,南北宽3公里,面积约15平方公里,主峰海拔高1508米,地理座标:东经111°13′,北纬38°53′。山势蜿蜒,形若游龙,故名黄龙山。山腰有光滑石壁一处,高3丈,宽2丈。群众称为石门,左下方有一方形石窟,迎风嘶鸣,深不可测。对此,民间演义出许多美好传说。
三、山神庙圪旦。主峰处于东经111°14′,北纬38°51′,位于孙家沟乡境内距胡家石圪梁南800米处,四面坡均在25°左右,顶部有祭祀老虎的小庙一座,故名山神庙圪旦。海拔高1510.9米,绝对高230米。无植被。
四、木兰圪旦。主峰地处东经111°19′,北纬38°52′,海拔高1585.1米,为保德与岢岚的界山。
五、井油山。主峰处于东经111°12′,北纬38°44′,位于县境东南井油山村东。该处严重缺水,视水如油,故名井油山。海拔高1514米,绝对高250米。山峦连绵,黄土覆盖,有天然次生林7000多亩,是保德县和岢岚县的界山。
六、大阴峁。东经111°12′,,北纬38°43′,此山峰位于东庄乡南部边缘,海拔1522米。有成片灌木林。是保德县和岢岚县的界山。俗名杨家山,相传古为杨六郎的马场,现有拴马桩等遗物。
第二节 黄土丘陵
分布在海拔1000——1250米范围内的中部广大地区,约占全县总面积的59%。由于地形倾斜,植被稀少,黄土岩性软,在风雨的侵蚀作用下,造成了复杂的沟壑系统,可分为梁地、峁地、沟壑、沟平地等小地貌。
沟谷地貌:有线沟、切沟、冲沟、宽谷等;
黄土沟间地貌:有梁、峁、坡、塔、小台坪等;
黄土溶地貌:有陷井、漏斗、黄土柱、黄土桥等;
还有崩塌、滑坡、错落等黄土重力地貌。
第三节 河滩阶地
主要分布在海拔800米左右的县境西部黄河沿岸及其支流的河谷地带,约占全县总面积的3%。是全县最好的农田。
第三章 气候
第一节 区域气候
本县地处中纬度地带的晋西北黄土高原,既远离海洋,又受山岳阻隔和内蒙古沙漠的影响,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一年之中,四季分明,变化显著,冬、春较长,夏、秋较短;冬季寒冷少雪,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秋季凉爽。最近几年,出现反常现象,春天回暖晚,秋天冷得迟;干旱机遇增多,春旱发生频繁,对春播极为不利。
四季划分,气象上是以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2月为冬季;按候平均温度(连续五天的平均气温)划分,则是<10℃为冬季,10°——22℃为春、秋季,>22℃为夏季。本县是:春季60天左右(4月15日至6月上旬),气温变化剧烈,降水少,风沙大,空气干燥,夏季80天左右(6月中旬至8月上旬),气候炎热干燥,前季风多雨少,后季多降暴雨;秋季80天左右(8月中旬至10月上旬),天气凉爽,多绵雨;冬季150天以上(10月中旬至4月中旬),寒冷干燥,变化无常,西北寒流常侵袭,持续时间3——5天,降雪较少。
本县年平均气温为8.8℃,一月份最冷,七月份最热。
年平均降水量493.6毫米,春季偏少,夏季集中。
全年最多风向是,春、冬两季多西北风,夏、秋两季多偏南风,平均风速2.4米/秒。
第二节 气候特征
一、日照
1、日照时数,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814.3小时。1960年最多,为3044.1小时;1979年最少,为2584小时。
二、气温
根据1958年以来记载,年平均气温为8.8℃,一月份最冷,平均温度-8.5℃,极端最低气温可达-25.5℃(1958年1月16日),七月份最热,平均气温为23.5℃,极端最高气温可达37.2℃(1961年6月11日)。
寒冷区和代表区的温差约为3℃——5℃。
日平均气温≥0℃的初日,林遮峪村3月10日,化树塔村在3月12日——13日,曹虎村3月14日。
日平均气温≥10℃的初日,林遮峪村在4月17日,化树塔村在4月24日,曹虎村在4月28日。
三、降水
保德年平均降水量为493.6毫米,而年际变化较大,多雨时达862.4毫米(1959年),少雨时仅有194.8毫米(1965年)。一年内各月降水也极不均匀,以7——8月为最多,如:1967年8月份降雨量达402.4毫米。降雨量少的是12月份。
降雪期一般在10月下旬至次年2月下旬,约120天,积雪很少。
五、霜
根据保德气候特点,以日最低高于2℃的持续时间为当地的无霜期。保德县平均终霜日在5月2日,终霜日1958年最早,出现在4月14日;1979年最晚,出现在5月16日。初霜日在10月12日。初霜日1958年最早,出现在9月28日;1959年最晚,出现在10月23日。无霜期为165——177天,而东部寒冷山区,无霜期在135天左右。
六、风
全年每个月中,都以静风频率为最大,年平均风速为2.8米/秒,春夏季较大,秋冬季较小,最大可达21米/秒。4——6月份,每月平均有10天左右大风日数(达5级左右),大风时,常常刮起黄土灰尘,形成扬沙或沙暴,严重时天昏地暗。春季多西北风,夏季多偏南风。
七、冰冻
保德冰期较长,立冬节令背阴处冻冰,向阳处未冻,过10日,土地全冻;小雪节令小河结冰;大雪节令黄河结冰;惊蛰节令,土地开始解冻,可以顶凌下种;春分节令全部解冻。封冻期一般在11月下旬至次年3月中旬。
寒冷山区封冻早,解冻迟,冰冻期较西部地区长约1月。一般从3月8日地温(距地10厘米深处)回升到0℃以上,4月18日,地温上升到10℃以上,大秋作物即可播种。沿河一带可提前7——10天。
第三节 灾害性天气
一、干旱
干旱是形成本县农业生产的主要灾害性天气,故有“十年九旱”之说。1958——1981年的24年中,除1958年、1967年、1977年、1981年外,其它年份,都出现过不同程度的干旱,其机遇是:春旱1——2年一遇;夏旱2——3年一遇;秋旱4——5年一遇,全年3——4年一遇。特大旱周期约为80年,持续3—5年,大旱周期约11年,持续2—3年。春旱减产20%左右,夏旱减产20——40%,秋旱减产最为严重,可至80%以上。
二、冰雹
本县几乎年年发生冰雹,对局部地区危害严重。1958——1961年和1972——1979年两个时段,共发生冰雹30多次。其中1958年、1961年、1974年、1978年每年各一次,其它年份每年3——4次,1959年竟达7次之多。一年中雹灾多发生在5——10月,其中5——6月、8——9月两个时期较多,最早发生在5月1日,最晚发生在10月16日。在一日里多发生在下午1——5时,每次降雹一般在10分钟左右,最长可达半小时。
以深沟公社为中心地带称重灾区,冰雹年年发生,少则2——3次,多则十来次。1958年以来共发生较大冰雹八次,分别是:1959、1960、1967、1973、1975、1976、1977、1979年。1967年最为严重。
保德发生冰雹的源地有两处,路径三条。其一、从陕西省府谷县小河川口上空形成,随西北风吹来,或经大墩、刘家到桥头逐渐减弱;或经山头、旺塔到张家寨、马蹄罕、东局上空加强,向东南方向的苇树局、羊路河、王偏梁、香草峁移动,最后到达岢岚。其二、由陕西省府谷沙峁发起,横跨黄河,到寨村加强落地,又向东庄焉方向移去,直达岢岚境内。
三、干热风
本县几乎年年出现干热风天气,多出现在6月下旬到7月中旬,主要危及小麦等夏收作物,1975年、1977年、1978年灾情严重,小麦减产30%。
第四节 农业气候分区
全县分为三个农业气候区,即西部沿河温暖干旱区、中部温和干燥区、东部低温寒冷区。
一、西部沿河温暖干旱区
本区包括义门、东关、杨家湾、韩家川、林遮峪、冯家川等六个乡镇,海拔在1000米左右,气候温暖,以林遮峪村为例,年平均温度8.8℃,80%保证率≥10℃的活动积温3122.3度,年降水量450毫米,无霜期160天以上。
二、中部温和干燥区
本区包括腰庄、桥头、贾家峁、深沟、化树塔、白家沟、尚家塔、土崖塔、西梁等九个乡镇。该区海拔在1100米左右,热量条件变低,年平均气温8.0℃——8.5℃,80%保证率≥10℃的活动积温是2991度,除桥头一个降雨中心外,其它地方年降水量480毫米,无霜期150天左右。
三、东部低温寒冷区
本区包括窑洼、窑圪台、孙家沟、东庄、南河沟五个乡镇。海拔在1200米以上,气候寒冷,气温偏低,以曹虎村为例,年平均气温8.3℃,80%保证率≥10℃的活动积温是2884.5度,年降水量500毫米,无霜期135天左右。
第四章 物候
(1982——1984年平均日)
3月
7日 土地解冻(10厘米)
10日 雷始鸣
18日 小河解冻,雁北飞
25日 土地完全解冻,春小麦下种
31日 终雪
4月
6日 杏花开,草发芽,黑豆黄芥下种
10日 黄河流凌,种南瓜、栽蒜
15日 毛桃花开,高粱、玉米下种
17日 枣发芽,蛙始鸣
20日 榆钱开,燕始见
25日 谷子下种
5月
2日 终霜
5日 柳树开花,小麦挑旗
20日 布谷鸟来,桑葚成熟,麦穗出齐,芝麻下种
6月
6日 糜子下种
20日 黄鹂叫,杏子黄,小麦成熟
7月
10日 布谷鸟去,谷穗始见,龙须草可采
22日 槐花始见
8月
5日 沙果成熟上市
8日 蟋蟀始鸣
20日 毛桃成熟,枣红眼圈
23日 高粱米变硬
26日 禾草穗秀齐
9月
10日 海棠果成熟上市,小豆成熟
15日 枣红脸
20日 野菊花开,冬小麦下种
26日 糜子成熟
10月
5日 野草枯黄,大雁南飞,谷子成熟
10日 终雷,枣儿成熟
12日 初霜,黑豆成熟
20日 蟋蟀终鸣,树叶尽落
11月
8日 初雪
10日 黄河流凌
20日 小河结冰
23日 土地冻结(10厘米)
12月
5日 黄河结冰
第五章 水文
第一节 地表水
本县的地表水主要是河水、降雨及地表径流水。据初步测算,全县地表水年平均总来水量为6000万立方米。
一、河水
全县境内有大小沟壑38314条,沟壑密度为38条/平方公里,其中10公里以上的河沟有14条,五公里以上的有30条,一公里以上的有1044条,一公里以下的有37240条。这些河流的总流域面积为3222.3平方公里,其中,在本县境内的流域面积为997.5平方公里。在这大大小小的河沟中,从天桥蟒洞沟到下游的南高家沟,共有13条河流为常流水河,流量为0.599立方米/秒,其余均为时令河。
本县河水(即清水),除丰水年和枯水年有较大的升降变化外,平水年的水量基本上是稳定的,即年平均来水量为1990万立方米。
1、黄河
由河曲县流经保德县天桥村入境,南至冯家川村出境,继流兴县。境内全长60公里,“V”形河谷,土、石、沙底质。3——5月和10——11月为平水期,水宽150——250米,水深2——3米,速流1.6——3米/秒,流量70——130立方米/秒,6——9月为洪水期,水宽500——1000米,水深6.5——10米,流速4——7米/秒,流量2000——3000立方米/秒,最大流量为18300立方米/秒(1945年)。每次洪水延期3——5天,11月——12月中旬为结冰期,冰厚3——6寸,本县河段不全封冻。封冻和解冻前15天左右为流凌期,此时不宜行船。解放前,河患无常,沿岸居民备受其害。1949年后,除进行水土保持外,沿河筑坝10100米;在水寨岛兴建水力发电厂一处;又在马家滩修黄河公路桥一座,便利了晋陕两省人民。
2、朱家川河
发源于芦芽山北麓的五寨县店坪沟,全长150公里,从红花塔村入境,至石湾有二浪头河来会,经桥头、下流碛、杨家湾、前会等村,由花园村入黄河。境内长达40公里。平时为枯水河,汛期水宽可达百余米,水深2.5——5.7米,流速5——7米/秒,每次洪水延期1——3天。
3、石塘河
发源于岢岚、保德交界处的斜沟,从太平沟村入境,经青草沟、孙家沟、牧塔、石塘等村会羊路河水、二里沟水至韩家川村入黄河。境内长25公里,平时为枯水河,汛期水宽25米左右,水深1——1.5米,流速5——7米/秒,每次洪水延期一天左右。
4、小河沟河
又叫扒楼沟河,发源于岢岚寨则山,全长50公里,从秦家河村入境,经扒楼沟、南河沟、白家沟等村至神山村口入黄河,境内长30公里。平时为枯水河,汛期水宽30米左右,水深1——1.5米,流速6米/秒,每次洪水延期1——2天。
5、腰庄河
发源于贾家峁乡山庄头村。在腰庄村汇代家沟河西流至郭家滩村入黄河。腰庄河为时令河,全长20公里,总落差538米,主河道平均坡度为2%,流域面积为74.5平方公里。
除黄河外,和本县的界河还有二条:一是和兴县的界河岚漪河,全长94.5公里,流域面积2159平方公里;一是和河曲的界河蟒洞沟河,全长仅有2.5公里。
本县河流的水源主要是由汛期大气降水形成,河流水量随着降水变化而变化。每年6——9月是河流水量最大的季节。汛期四个月的水量占全年水量的60%左右。水量的年际变化更大,丰水年水量相当于枯水年的几倍到几十倍。
二、降雨地表径流水
本县的降雨地表径流量,随降雨的多少变化很大,丰水年可达4270万立方米,而旱年仅有1022万立方米,正常年份平均为2460万立方米。
第二节 地下水
一、含水层
经省地矿局水文队勘测及有关水文地质资料考证,本县地下水的主要含水岩系有以下几个:
1、寒武奥陶岩溶水:寒武奥陶系总厚度为770——885米,其中,奥陶系厚度515-595米,含水层巨厚。
含水岩性,下奥陶系以白云岩白云质灰岩为主;中奥陶系以石灰岩白云质灰岩和白云质泥灰岩为主。中奥陶系上下马家沟组底部及峰峰组中部含有厚度20——50米的白云质泥灰岩3——4段,其透水性较差,形成相对隔水层。
岩溶水的富水性为中等富水或富水,单井涌水量小于5000立方米/日;局部地段极富水,单井涌水量大于5000立方米/日。
岩溶水的水质,不论补给区至径流区的水质都以HCO3——Ca、Mg型水为主,矿化度小于0.48/升。天桥地区出现少数HCO3·SO——Ca、Mg型水。排泄区水质都有含钠离子和氯离子偏高的现象,氯离子毫克当量为20%左右。
2、石炭系裂隙岩溶水:石炭系煤系地层所含的砂岩及石灰岩为主要含水地层,多数泉水流量为0.1~1.0升/秒,富水性中等。水质以HCO3——Ca、Mg型为主,并有少数SO4、HCO3——Ca、Mg型水,矿化度一般小于0.5g/升。
3、二迭系三迭系碎屑岩裂隙水:泉水流量一般为0.01~0.1升/秒,地下径流模数小于1升/秒·平方公里,为弱富水的含水岩组。水质以HCO3—Ca、Mg和HCO3—Ca、Na型为主。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含煤地层出现少数HCO3·SO4—Ca、Mg型水,矿化度多小于0.5g/升。
4、新生界松散岩类孔隙水:在本县分为两个类型:①河谷冲击层孔隙水:黄河河谷冲积层孔隙水主要分布于天桥水电厂—东关一带,冲积层厚度为10——30米,含水层岩性以砂岩和砂砾石为主,水位埋深0——5米,含水层厚5——20米。黄河河谷冲击层孔隙潜水水量丰富,单井涌水量一般大于1000立方米/日。②黄土丘陵区孔隙水:主要含水地层:第三系、第三季粘土为良好的隔水层。其中,所含钙质结核层和砂砾石层为主要含水地层。第四系中更新统风积黄土和冲积、洪积砂砾石层局部含水。地下水往往以泉水的形式在沟谷中排泄,从砂砾石层出露的泉水一般为0.1~1.0升/秒;从红色粘土层和黄土状亚粘土层中出露的泉水多小于0.1升/秒。黄土丘陵区孔隙水,富水性弱,水化学类型以HCO3—Cg、Ma型为主,化度小于0.5g/升。
二、天桥泉
天桥泉位于山西台背斜、奥尔多斯台向斜之间的黄河峡谷区。天桥泉域面积为4760平方公里,其中,碳酸盐岩裸露面积640平方公里,被松散层覆盖半裸露区面积为3930平方公里;变质岩分布面积131平方公里;石炭系、二迭系砂页岩分布面积为59平方公里。
天桥泉域极富水地段北起河曲旧县村,南至保德铁匠铺村,东到贾家峁、刘家沟一线,西至府谷县海则庙村一带。其中,铁匠铺水源地面积为0.064平方公里。这一地块构造上属天桥背斜倾伏端,东与贾家峁、沙坪向斜邻近;西距高石崖—海则庙挠曲六公里,北同黄石崖沟断裂相接、南以铁匠铺地堑为界,含水层为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组灰岩,豹皮灰岩和白云质灰岩等。埋藏深度45~55米,上复峰峰组地层及松散层,水头高出地面14—16米,钻孔深度150米,日流量28570立方米/日。
天桥泉地下水的补排情况是:
补给来源主要是黄河两岸,特别是左岸范围更广。即包括神池、五寨、河曲、偏关、岢岚及管涔山、芦芽山和吕梁山脉在内的面积为5200平方公里的地区,都是它的补给区。
地下水的补给以降雨和地表水的入渗为主,而且各种类型的地下水之间并有互补关系。地表水的流域和地下水的流域基本一致,地下水总的径流方向由东向西排向黄河。排泄的方式,主要是水平排泄,也有垂直排泄。
据初步探明,天桥泉地下水的总贮量为14.5立方米/秒。其中,保证可采量为4—6立方米/秒。天桥泉水质优良,岩溶水系无污染的弱碱性微硬淡水。据S7孔和G8孔取样分析结果:
第六章 土壤
第一节 土壤分类
根据1983年3月—1984年土壤普查结果表明,保德土壤可分为3个土类,6个亚类,17个土属,21个土种。
第二节 理化性状
一、土壤质地
本县发育于石炭岩质、砂页岩质、黄土质淤淀物、淤积物、风积物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主要为砂壤,其次为轻壤;发育于红土母质、黄土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为重壤;发育于埋藏红土型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为中壤。
本县耕作土壤,表层物理粘粒在10—30%,介於砂壤—轻壤之间。
二、土壤结构
本县的自然土壤,除薄层型粗骨性土壤外,一般具有一定的植被,表层有机质积累较多,结构多为屑粒、碎块;心土层和底土层多为块状或棱块状结构。
耕作土壤,耕作层一般为12——30厘米,其结构多为屑粒状,只有菜园土壤具有团粒结构;犁底层呈片状和块状结构,结实坚硬,有明显的隔离作用,不利于植物根系发育。
本县耕作土壤容重一般为1.1——1.42克/立方厘米,非耕作土壤容重为1.1——1.98克/立方厘米。
本县土壤的孔隙度在50%左右。
三、土体构型
本县土壤的土体构型可概括为三个类型:
1、薄层型一种是山地薄层型,占全县总面积的11%,另一种是河川薄层型,面积很小。这两种土壤大部分为农业所利用。
2、通体型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通体砂质型,占全县总面积的56%;一是通体壤质型,占全县总面积的3.1%;一是通体粘质型,占全县总面积的0.9%。
3、夹层型砂粘交替相间,层次明显,质地变化较大、面积很小。
四、土壤酸碱度(PH)
本县土壤一般呈碱性,在8.02——8.61之间,山地土壤在8.02——8.24之间。同一类土壤,因母质和肥力不同,PH值也有差异。
五、土壤碳酸钙含量
本县土壤碳酸钙含量丰富,对形成团粒结构是有利的,一般含量为8——11%,最高可达11.35%。
六、土壤代换量
本县土壤保肥能力较弱,农地的土壤代换量平均为7.43m·e/100g土。最高可达18.92m·e/100g土,低的仅有4.35m·e/100g土。自然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代换量较农地土壤显著增高,平均为10.73m·e/100g土。
七、养分
保德土壤养分趋势是有机质贫乏,缺磷、少氮,钾一般,有机质为1012个ppm,全氮464个ppm,全磷105个ppm,速效磷907个ppm,速效钾459个ppm。
第三节 分布
一、东部低山区
本区海拔较高,植被较好,在地带性土壤—灰褐土发育的同时,又附加了山地土壤成土过程,集中分布着山地灰褐土亚类及其三个土属。
二、中部丘陵区
本区坡陡沟深,梁峁遍布,地面破碎,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地带性土壤发育过程中,没有一个稳定的成土阶段,一直处于发育——侵蚀——再发育——再侵蚀的交替过程中,土壤发育层次极不明显,母质特性明显,广泛分布着本县面积最大的灰褐土性土亚类及其九个土属。本区北部的腰庄乡、贾家峁乡的部分背风坡梁,还分布着一些风砂土。
三、西部河滩阶地区
本区地下水埋藏较浅,土壤在发育过程中,地下水影响了主要的成土因素,形成了非地带性的隐域性土壤—草甸土。
第七章 植被
本县的自然植被属于山地干草原类,以耐瘠、低矮、旱生型草灌为主,由一年生和多年生植物混合建群。由于受气候因素的影响,植被类型随地形不同而有变化,其大致可分三种类型:
1、海拔大致在1250米以上的低山地区(即县境东部),以草灌群落为主,主要有沙棘、绣线菊、胡榛子、美蔷薇、地榆、野菊花、铁杆蒿、针茅、百里香等植物。一般灌木高1——1.5米,草本植物高0.15——0.3米。覆盖度阴坡为0.5——0.7,阳坡为0.3左右。这是本县自然植被最好的地方。
2、海拔大致在1250米以下的黄土丘陵区,由于土地多被农田占用,自然植被多残存于非耕地及田间、地埂、沟边和荒坡上,普遍而有代表性的植物有铁杆蒿、针茅、菅草、狗尾草、甘草、酸枣、画眉、百里香、扁穗鹅冠草、沙蓬等,其特点是低矮、稀疏、覆盖度只有20——30%。
3、海拔大致在1000米左右的河谷阶地和部分沟坪地上,残存的自然植被仅零散分布于河畔、渠旁、地堰等处,主要有蒲公英、车前草、苍耳、甜苣、苦苣、灰菜等。在黄河沿岸漫滩上,还有稗草、芦苇等喜湿性植物。
天然植被中,在井油山一带还有很少一部分次生林。
人工植被除农作物外,还有灌木林、乔木林及零星植树。
第八章 自然资源
第一节 土地资源
本县于1981年4月至1984年10月对土地资源进行了全面实地调查,其结果是:全县总面积1496288.34亩,比习惯统计的1479700亩增加了16588.34亩。
一、耕地面积:650051.24亩,占总面积的43.4%,比习惯统计的396208亩增加253843.24亩,除去地埂、渠道、田间小路、休闲地等辅助用地,净耕地为594549.07亩。其中:①水地14908.67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3%,比统计数28213亩减少13304.33亩;②旱地633920.31亩,占总耕地面积的97.5%,比统计数字367995亩增加228713.34亩(旱地中包含:沟川地2339.32亩;河滩地3891.92亩;沟平地5773.19亩;梯田45970.33亩,比统计数字36600亩,增加9370.33亩;坡地538733.58亩;其它地37211.97亩);③菜地1222.26亩。
二、园地面积:8224.83亩,占总面积的0.5%,其中果园8172.83亩,其它52亩。
三、林地面积:133237.52亩,占总面积的8.9%,比统计数字213757亩减少80519.48亩。
四、草地面积:75982.78亩,占总面积的5.1%。
五、城乡居民住宅用地、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共73995.81亩,占总面积的4.92%。
六、未利用地:275176.27亩,占总面积的18.4%。
七、暂难利用地:279619.29亩,占总面积的18.78%。
在以上各种地类中,可供农、林、牧生产利用的土地共有1142672.6亩,占总面积的76.4%,按农业人口计算,每人平均11.6亩。
第二节 植物资源
一、林木
本县有天然次生林2068.6亩,分布在东部低山区的窑圪台、窑洼、东庄、孙家沟等乡,乔木树种有:侧柏、白桦、山杨、菜树、山桃、山杏、文冠果等。
天然灌木有:沙棘(醋柳)、美蔷薇(油瓶)、柠条(黄荆儿)、黄刺梅(刺椿)、木兰(马茹茹)、金花忍冬(重皮子)、荆条、樱桃等。
沙棘果实含有多种维生素,可制作饮料。
二、野草
本县天然草地为67618亩,天然牧草主要有禾本科的三芒草、针茅草、香茅草、牛茅草、悠悠草、披硷草、鹅冠草、稗草、画眉等;豆科的有:白花草木栖、野豌豆、米口袋等。
可供人食的野菜有:甜苣、苦菜、沙蓬、地皮菜、灰菜、蒲公英、蓑瓜瓜、沙奶奶、野葱、野韭等。
三、花卉
野生观赏花卉有芍药、野菊花、山丹花、蔷薇花、木兰花、山桃花、山杏花、樱桃花,还有羊角角、后摇婆等。
第三节 动物资源
一、兽类
本县野兽主要有:豹、野猫、野猪、狍羊、狼、狐、獾、黄鼠狼、野兔等,以狼、狐、野兔居多,旧《保德州志》载,本县曾有老虎出没,今已绝迹。境内偶尔出现旱獭。
二、禽类
本县有猫头鹰、鹰、鹞、燕、啄木鸟、文鸟、白头翁、雉鸡、石鸡、鸽、凫、鸠、黄鹂、八哥、麻雀、喜鹊、灰喜鹊、蒿雀、乌鸦、红咀鸦、牛角鸪、布谷、戴胜等。
三、鼠类
本县的鼠类主要有黄鼠(野鼠)、大家鼠、小家鼠、五道眉鼠(咯哩)和鼢鼠(瞎佬)。
四、其它
本县野生动物还有蛇、蜥蜴、壁虎、蝙蝠、青蛙、蟾蜍、鱼类,昆虫类名目繁多,除蚊、蝇、野蜂外,还有20多种农业害虫及害虫天敌。
第四节 矿藏资源
本县矿藏丰富,现已探明的有煤、铁矿、铝矿、硫磺矿、石灰石和高岭土。
一、煤矿
全县境内煤的总储量约127亿吨。主要分布在义门、东关、腰庄、贾家峁、桥头、孙家沟、化树塔、南河沟等县境北部和中部广大地带,面积560平方公里。属河东煤田。
煤种为2号气煤,境内普存7—8层,煤头有12米、0.5米、1.35米、1.7米、2.7米和6米等几种。1983年,西安煤化所化验,保德2号气煤含水份2.84%,灰份7.48%,挥发份32.27%,硫0.57%,磷0.006%。发热量为8295大卡/公斤,比重1.4,焦碴物证4°,煤质尚好。
二、铁矿
本县铁矿的总储量约37.8亿吨,大部分贮存于石炭纪本溪统和二迭纪山西统地层中。矿体分为三层,大部分为豆圆形铁结核的窝子矿(并有1.3米的一层层铁矿),平均厚约3米,分布面积为480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扒楼沟、张家沟、桥头、赵家沟、岳家沟等地。仅桑林一带,目前推算就有5000多万吨。铁矿分为四种,有赤铁矿、菱铁矿、褐铁矿和锰铁矿,其中,菱铁矿分布最广。
三、铝矿
有色金属矿主要是铝土矿,这是本县仅次于煤炭的又一个重要矿产资源。总储量约86.4亿吨。矿区分布,北至天桥,南至扒楼沟一带,总面积480平方公里。
本县的铝土矿,生成于石炭纪本溪统的地层中,矿体分为三层,共9米厚,最厚7—8米,中层0.5—0.7米,下层1.5—1.8米。
据扒楼沟一带铝土矿成份分析,其中三氧化二铝平均含量为59.4%,二氧化硅含量为6.54%,三氧化二铁含量为12.99%。铝硅比值平均9.09,属于中富矿。
在扒楼沟一带已查明一个大型富铁铝矿,长达5600米,平均厚度3米,最厚处8米以上,储量5000多万吨,而且矿区向南北两端延伸仍有发展余地。这个铝矿层次稳定,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条件比较简单,易于开采,交通便利,大有开发价值。
另外,在本县,还探明两个矿区:①郭偏梁—雷家峁矿区,累计探明储量为5878万吨,矿床类型为中石炭纪沉积矿床,工业类型属一水型铝土矿。矿中各种成份的含量是三氧化二铝58.33%,二氧化硅7.88%,三氧化二铁14.69%,铝硅比为7.4%。②天桥矿区,累计探明储量为2553.6万吨,为中石炭纪沉积矿床,工业类型属一水型铝土矿。矿中各种成份含量,三氧化二铝58.58%,二氧化硅8.87%,铝硅比为6.63%。
这两个矿区,都属于大型富矿。天桥矿平均剥高比为9.93。大部分适宜露天开采。区内地质构造简单,地下水对矿床开采无甚影响,而且有易选易采的特点。
四、非金属矿
主要有以下几种:
1、硫磺矿。总储量约11.52亿吨,含硫率40%以上,主要分布在贾家峁、化树塔、扒楼沟等地,面积约310平方公里。
2、石灰石。全县境内,普遍有一层400米厚的石灰岩。仅桥头、窑圪台、窑洼、孙家沟、腰庄、贾家峁、暖泉等地可采量就有360亿吨。
据县水泥厂化验,本县石灰石的烧失量为41.3%,含氧化钙54.25%,二氧化碳2.9%,三氧化铝0.16%,氧化镁0.33%。
现在,县电石厂、水泥厂年用量约2万吨。
3、高岭土。俗称干泥,有软干、硬干之分,为制瓷原料,生于太原统中部,厚度2-3,分布于扒楼沟、孙家沟、铁匠铺、庙峁、陈家梁、贾家峁等地。分布面积约400平方公里。
第九章 自然灾害
第一节 旱灾
从明朝天顺八年(1464年)至1972年的508年中,保德共发生旱情约303个年次,平均1.6年发生一次。其中特大旱7年次,大旱72年次。
明朝正德十六年(1521年)大旱,春夏无雨,米价昂贵,一斗售银三钱,人食野草、树叶维持生命,饿死不少人。
万历十五年(1587年),夏大旱无雨,一斗米售银三钱。
三十年(1602年),大旱,米价上涨,饿死不少人,三四年没有恢复过来。
三十七年,四十年、四十一年均出现夏旱。
崇祯九年(1636年)以后,每年都出现旱情,十年最严重,一斗米价涨到八钱银子,村舍荒凉。
清朝康熙三年(1664年),荒旱。
十八年旱至十九年,米价每斗三钱三分银子,民多逃亡,有的卖儿卖女。
二十八年、三十三年至三十七年都出现夏旱。
光绪元年(1875年)旱至五年,三年(1877年)为特大旱,河水枯竭,赤地千里,饿殍盈野。
宣统二年(1910年)半年无雨,粪堆未破。
1920年(民国九年)后的50年间,发生旱情39次,平均1.4年一次,其中春旱21年次,伏旱18年次。1928年为大旱。
1949年以来的春旱年是:1951年、1955年、1957年、1959年、1962年、1963年、1965年、1966年、1968年、1972年、1974年、1975年;夏旱是:1951年、1955年、1963年、1965年、1966年、1968年、1972年、1973年、1978年;秋旱是:1962年、1963年、1965年、1966年、1972年;全年干旱是:1951年、1955年、1962年、1963年、1965年、1966年、1972年。
1951年,入春以来,至阴历六月二十八日(7月31日)以前没有下过一场饱雨,夏粮无收,秋田只有二成年景,亩产16斤。受灾土地621429亩,损失原粮106885石以上(一石约等于240斤),灾民60616人,其中重灾民53643人。缺粮4135000斤,每人平均90.3斤。有1981人走口外挖甘草,1330人出外县打短工;全县囤积糠菜1500瓮;种蔓菁15183亩。遭灾后,中央派来了慰问团,拨下大批救灾粮和各种贷款,发棉衣13000套,减免公粮80%。
1955年,保德遭受严重的旱灾。全年降水量仅达266.5毫米,直至七月二十八日(9月14日)才下了一场较饱满的雨,夏粮无收,小麦亩产9斤。秋田不能适时下种。全县总产粮食1933万斤。受灾乡16个,4467户。急需救济的有2800户。群众外出谋生的有1991户,3340人。各种牲畜,因草料欠缺,冻、饿、病、杀大量减少。遭灾后,县委县政府积极组织生产自救,每户种6亩蔓菁,作为“救命圪旦”。大力开展“小秋收”活动,拣山药20743斤,粮食7779斤,野糜子16447斤,野黑豆14409斤,积秕谷70059斤,挽苦菜、甜苣、灰菜、沙蓬305257斤,打草籽(文子草)6449斤。中央派来了两批考察团,拨来了大量的粮食和救济款。河北省派出汽车运输队,给保德运送粮食。
1962年,遭严重旱灾,县政府组织1500多劳力到岢岚、河曲开荒3200亩。
1965年,全年降水量为194.8毫米,总产1289万斤。
1972年,伏旱,冬旱。全年降水量为239.2毫米。总产923万斤。
第二节 水灾
明朝万历戊戌(1598年)五月十六日,大雨下至二十九日申时,河水泛滥,水涨高数十丈,濒河房产,漂荡无余,大水冲没村庄34处。
清康熙元年(1662年)黄河大水冲毁良田千余亩,吞没房屋4180间。
三年,涝灾,一斗米售银一钱七分,民多逃亡。同时黄河猛涨,张家滩、冯家川漂没居民。
三十七年,六月,大雨,城墙坍塌数十丈,低田多被水淹。
1928年(民国十七年),黄河水涨,梅花沟山洪暴发,东关不少住户受害。
1945年8月,黄河洪峰增到13800个流量,沿岸的郭家滩、康家滩、东关、马家滩、王家滩等17个村庄的260户,940间房屋,1500亩水地全被冲毁,100多人死亡。红盛一时的“义兴馆”饭店付诸流水。兴旺庄、狄家畔两村全部冲毁。
1954年,暴雨连绵七、八日之久,许多高龄老人均未见闻。致使6297亩土地缺苗。11370亩庄稼倒伏。塌窑782眼,房2147间,洪水冲走树41590棵,各种农具、家具665件,冲坏水井21眼,冲毁禾苗24088亩,淹没土地4709亩,损失山药268162斤,毁坏粮食26000斤。
伤人5名,羊37只,猪45口,牛驴各3条。
1959年,山洪暴发,黄河猛涨,洪峰高达数丈,淹没汽车站、县卫生院、粮食局、保德中学、居民住房等300间。仅东关冲毁地63亩,冲走物资价值2万元。
第三节 虫灾
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飞蝗蔽天。
万历六年(1578年)夏,粘虫大发。
十三年(1585年)端阳日卯时,草地螟满天,纷纷如雨落下,拇指肚大,色苍。至已时消失。
清顺治年,发生蝗灾两次。
1954年,虫灾暴发,品种多,持续时间长。蚜虫危害:豌豆6393亩,棉花1098亩。钻心虫危害谷子4411亩。菜青虫危害蔬菜103亩。枣步曲危害枣树334亩。
1964年,枣粘虫暴发,危害全县760亩枣树,产量大减,仅收64万斤。
1973年,食菜芽甲危害冯家川、林遮峪一带枣区。
1975年,枣步曲大量发生,来势凶猛,因控制得好扑灭及时,没有造成大灾害。
1976年,冯家川村发现大量梨元介壳虫,使红枣产量下降20%。谷子钻心虫遍及全县,每年都有发生。1977年最为严重,使谷子倒折率达20%左右。
1978年,谷粘虫大量发生,集中于黄河沿岸地带,使禾谷类作物减收20%。
蚜虫年年发生,1972——1977五年间较为严重,主要危害高粱和小麦。
1982年8月,草地螟大量发生。
第四节 霜灾
明万历辛丑(1601年)七月二十六日,降早霜,禾苗尽萎,民多流亡,不少人卖儿卖女,冻饿死不少人。
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三十四年、三十五年、三十六年、四十八年均降早霜。
1949年以来没有特大霜灾,只发生过一般性的灾害。
1978年5月降晚霜,豆类作物大部分冻死,改种糜子。
1982年9月13日降早霜,作物青秆,粮食欠收。
第五节 雹灾
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雹大如鸡蛋,农作物尽毁。
万历己巳年(1605年)四月,石塘等村雹厚一尺多,三日才消完。
三十一年(1603年)六月初五日,申酉时,丛岭沟、王家寨等处遭雹击,庄稼全被打毁。
四十年(1612年)八月十五日,王家寨等处遭雹灾。
四十二年(1614年)六月初四日,大雹,初六日又雹,还是王家寨等村严重。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六月,吕家峁晴天下三个冰块,每块有一间房大。
四十七年(1708年)六月,下冰雹,有拳头大。贾家梁、墩梁、天桥等村危害严重,树枝被打断,庄稼全被打毁。
1945年8月,一巨雹落在炭峪沟村,长3.6丈,宽1.2丈,厚0.45丈。
1967年农历五月初四日(6月11日)14时许,桥沟、王家里、马蹄罕、石塘、牧塔、王偏梁、香草峁一线,遭冰雹袭击,小的有杏子大,大的有拳头大,持续5分钟,大拇指粗的树枝杆全被打断,庄稼全部毁种。
第六节 地震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宁武、岢岚、保德等地发生地震,余震持续了十多天,毁坏房屋无算,人有不少伤亡。
元元统戊申(1368年)六月,保德地震,余震持续了五六天。
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寅时,地震,门窗有声。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地大震,房屋有的被震塌。
三十四年(1555年)十二月地震有声。
隆庆六年(1572年)东郭山有声,鸣吼数月,后崩陷。山顶上的圣母庙离原处数十丈。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九月初十日,地震有声。
四十二年(1614年)九月二十一日戊时初刻,地震至南而来,连续两次,一道响声,随地动往北,黄河东、西两岸同时震动。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二月十二日戊时地震。
九月九日清晨地震。天昏地暗,地中有声,崖倒墙倾,半时方止。一夜之间共震五次。二更地震时,地中也有声响。余震历几月。
十三年(1674年)二月初七,夜半地震。
二十二年(1683年)十一月初五日地震,有的人被压死。
三十四年(1695年)四月初六日地大震。
三十五年(1696年)夏,西滩有声如牛鸣,十二月二十七日,康家滩山崩,至三十六年正月初二方止。
四十八年(1709年)九月十二日地震,房屋动摇,墙垣不坚固的多倒塌。
1949年以来,保德没有发生大地震,偶有小震,与人、物均无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