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山西省政府 忻州市政府 信用中国·忻州

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保德 > 保德县志 > 正文

《保德县志》卷一 建置沿革

 时间:2022-06-01 16:34       大    中    小     

  卷一  境域建置

    第一章  区域位置

    第二章  建置沿革

    第三章  行政区划   

    第四章  城镇乡村

  第一章  区域位置

  保德县位于山西省西北部。地处吕梁山脉北段西坡,黄土高原东部边缘地带,晋陕峡谷北中段。地理坐标是:东经111°56′30″——111°19′40″,北纬38°39′——39°6′56″。东界大山与岢岚县为邻,西隔黄河与府谷相望,北与河曲县接壤,南与兴县毗连。南北长约45公里,东西宽约21.7公里,总面积为997.5平方公里。

  县城驻地东关镇距省会太原市359公里(四至距离均为公路里程),距河曲县城69公里,距岢岚县城87公里,距兴县城121公里,距陕西省府谷县1.5公里。

  第二章  建置沿革

  早在新石器时代,保德地域就有了人类活动。

  春秋初保德为狁活动区域,后属晋,筑林涛寨。战国为林胡、楼烦所据。赵武灵王破楼烦后,属赵。

  秦属太原郡。

  西汉属朔方刺史部西河郡,为宣武、武车二县地。王莽时改为讨貉、桓车(本县境内今存两个古城遗址。一在杨家湾乡古城村,一在桥头镇的白家庄村,出土文物均有汉代特征。编者疑此即为旧宣武、武车二县城遗址。)二县地。东汉末年,因羌胡屡犯边境,

  朝廷尽迁其民,弃其地。三国至晋仍如前。

  南北朝时期,初属北魏,为秀容县地。后属北齐、北周。

  隋、唐均为岚州地。

  五代十国时初属后唐,后属北汉。

  宋淳化四年(993年)从岚州分出,置定羌军(同下州)。建城设官,属河东路。景德元年(1004年)改为保德军(保德名始此,取意为“民保于城,城保于德”)。景德四年(1007年)改保德州。

  宋室南渡,本境为金之府州属地。

  金大定十一年(1171年)置保德县。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复升为州,设倚郭县。属河东北路。

  元宪宗七年(1249年)将倚郭县并入保德州。

  明初仍为州,直隶于山西省。洪武七年(1374年)改县,属太原府所辖。洪武八年(1375年)为岢岚州地。洪武九年(1376年)复升为州,领河曲县,属太原府。洪武十四年(1381年)河曲县分出。

  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直隶州,辖河曲县、兴县,属雁平道。雍正八年(1730年)兴县分出,本州专领河曲县。

  1912年(民国元年)改州为县,直属山西省。1914年(民国三年)置道,属雁门道,1927年(民国十六年)废道,直属山西省。民国二十一年,阎锡山的山西省政府将全省划为七个行政区,保德属第二行政区管辖。

  1940年1月,保德全县解放,成立抗日民主政府,属共产党所领导的晋西北行政公署二专署(岢岚区)领导。

  1943年11月,晋西北行政公署改名为晋绥边区行政公署。保德属二专署领导。后行政区划多次改动,保德县一直属二专署领导。

  1949年年初,保德县属陕甘宁边区晋西北行署五寨专署领导。

  1949年9月,保德县属兴县专署领导。

  1952年,保德县划归忻县专署。

  1959年1月1日,石塘河以北地区与河曲、偏关合并为河曲县,县政府设在河曲县巡镇,保德设督导组;石塘河以南地区与兴县合并为兴县,县政府设在兴县城关。

  其时,忻县、雁北两专署合并,河曲县、兴县均属晋北专员公署领导。

  7月,按原来建置,南、北两地区,又合为保德县,仍属晋北专员公署领导。

  1961年,撤销晋北专署,分设忻县、雁北专署,保德复归忻县专员公署(今称忻州)领导,至今不变。

  第三章  行政区划

  晚清时期,全县行政区划分为5都、9寨、299村。都设里书,寨设乡长,村设村头。具体划分是:宣化都辖1寨40村;义门都辖1寨30村;义合都辖3寨89村;静乐都辖3寨60村;长乐都辖1寨80村。

  民国初年,地方行政区划,仍同清末。1918年(民国七年)废清制,实行区村编制,设立三个区行政公所。1931年(民国二十年)六月改为区公所。一区公所驻东关,二区公所驻桥头村,三区公所驻林遮峪村。

  区以下的行政单位是村,村一级的行政编制、归属及名称变化是很大的。

  1918年(民国七年),全县有自然村359个,编村39个,编街4个。

  1922年(民国十一年),编村组织更加严密,办公机构为村公所。每一编村管300户,不足300户的村庄,联合设置编村。后来编村改按100户编制,最后又改为500户。编村下设若干闾,每闾管5邻,每邻管5户。

  1928年(民国十七年),全县有主村42个,附村325个,504个闾,1979个邻。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全县有42个主村,313个附村,516闾,1698邻。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全县有42个编村。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全县有20个大编村,330个自然村。

  1940年,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废除阎锡山政权的编村制,实行行政村制,将行政区也做了调整,全县划为5个区,40个行政村。一区署驻王家滩村,二区署驻贾家峁村(1942年迁到腰庄村),三区署驻桥头村,四区署驻林遮峪村,五区署驻南河沟村。

  1942年,全县有5个区,1个市(东关),36个行政村,372个自然村。

  1943年,将腰庄区撤销,全县划为4个区,32个行政村,376个自然村。将前牛栏、后牛栏、龙雨嘴、尼采、石堡河、范家塔、磨地塔八个自然村划归五寨县。

  1949年,全县划为4个区,32个乡。

  1951年,全县为4个区,58个乡。

  1952年,全县为5个区,57个乡。

  1953年,全县为5个区,57个乡,5个集镇乡。

  1954年上半年,全县为5个区,48个乡,5个集镇乡。

  1954年下半年,全县为4个区,47个乡,5个集镇乡。

  一区辖14乡:

  东关镇:东关、康家塔、新窑、洼。

  郭家滩乡:郭家滩、铁匠铺、康家滩、陈家梁、佘家梁。

  暖泉乡:暖泉、枣林、赵家坡、义门、刘家峁、赵家寨、赵家沟。

  霍家梁乡:霍家梁、孙家梁、段家沟、王家洼、李家峁、后会、唐子梁。

  城南乡:城南、西南沟、大墩、金家沟、王家窨子、贾家梁、大树梁、刘家。

  路家沟乡:路家沟、外盘塔、新庄子、大黄坡、任家、赵家峁、孙家、阳塔、阳坡。

  腰庄乡:腰庄、冀家沟、桑树梁、马铺头、杨家沟(1981年更名徐家庄)、讲家沟。

  王家滩乡:王家滩、马家滩、张家圪坨、李贤。

  芦子沟乡:芦子沟、后芦子沟、郭家峁、铺房、麻堰。

  刘家畔乡:刘家畔、天桥、雷家峁、狄家、前新窑、狄家沟、康家沟。

  贾家峁乡:贾家峁、南峁、岳家里、荣家沟。

  武家塔乡:武家塔、路家村、王家、袁家里、岳家沟、赵家沟。

  柏榆泉乡:柏榆泉、梁家村、崔家、庙峁、郭家。

  花园乡:花园、前会、故城、石圪。

  二区辖13乡:

  下流碛乡:下流碛、薛塔、见虎墕、高家梁、吴家梁、南坡、枣林、崔家湾。

  炭峪沟乡:炭峪沟、东局、胡家庄、庙沟、孙家墕(1981年更名南孙家墕)、西、王家庄。

  科局乡:科局、白家梁、杨家圪台、贾家庄、买子山、寨子山、柴家沟。

  窑洼乡:窑洼、大塔铺、首沟、道座山、曹虎、郝家沟(1981年更名张家河)、芦子坪。

  银子塔乡:银子塔、窑圪台、张家窑洼、郝沟坪、孙家山、黄咀湾。

  杨家湾乡:杨家湾、郭家湾、稻畦、太平头、崔家塔、杨家塔。

  桥头乡:桥头、井道沟、苏家里、白家庄、郝家里、涧沟、桑园。

  吾吉耳乡:吾吉耳、五楼沟、红花塔、王家坪、丛林沟、王家寨、阎家坪。

  山头乡:山头、余铁、韩家塔、旺塔、崔家墕、石洼。

  桥沟乡:桥沟、张家寨、深沟、王家里、马蹄罕、赵家庄、刘家沟。

  刘家洼乡:刘家洼、吕家峁、铨家坪、杨家峁、石、官地坪、河湾、梨元局。

  冀家峁乡:冀家峁、年延、行宫墕、张家峁、山庄头、白家墕、代家沟、可王家里。

  牧塔乡:牧塔、羊路河、石塘、苇树局、傅家圪台、阳市坪、崔家甲。

  三区辖10乡:

  尚家塔乡:尚家塔、韩家塔(1981年更名南韩家塔)、柳树沟、翟门则、泥宇、郭家梁、偏桥、赵家墕、刘家(1981年更名南刘家)。

  新畦乡:新畦、化树塔、秦家寨、东山、北山、沟底塔。

  袁家庄乡:袁家庄、孙家沟、郭偏梁、墕则、梨树则、前塔、后塔、王家里(1981年更名王家岭)。

  东庄乡:东庄墕、秦家河、蒺藜坪、潘家墕、韩家埝、雷家沟、石沟、河西沟。

  青草沟乡:青草沟、官道峁、赵家山、香草峁、太平沟、李家、井儿洼、王偏梁、桥里、贺家山。

  西梁乡:西梁、冯家塔(1981年更名塔则上)、庞家墕、枣树塔、武家梁、崖儿、崖窑、和寺坡、路家局、高徐家湾。

  井油山乡:井油山、贺家山、青菅圪、马泉峁、桦岭塔、张家。

  土门乡:土门、张家沟、郝家塔、郭家占、桑林、杏岭、木瓜耳。

  扒楼沟乡:扒楼沟、李家湾、韩家、雷家峁(1981年更名杨家村)、杨家沟、姚家。

  南河沟乡:南河沟、北塔则、丁王(丁家塔、王家梁)、刘家坡、寨墕、甘草墕、杜家塔、石且河。

  四区辖10乡:

  大塔乡:大塔、榆树里、石桥塔、乔家塔、安家山、神树梁。

  禅房乡:禅房、庄果塔、马家塔、西山头、孙家里、王家畔、郝家沟、四井头。

  韩家川乡:韩家川乡、下塔、墕头、柴家湾、木瓜梁、官局、豆塔、曲八塔、猯窝。

  神山乡:神山、王家墕、元塔、石家里、水泉塔、佃则梁、刘家梁、马家峁、元家山,郝家庄。

  武家沟乡:武家沟、翟家塔、沙坪(1981年更名王家沙坪)、黑土峁、冯家沟、党家里、武家塔(1981年更名南武家塔)。

  冯家川乡:冯家川、后冯家川、龙驼沟、高家塔、庙上、孔龙、冯家塔、王家里。

  土崖塔乡:土崖塔、田家塔、依杏塔、王家坡、宋家塔、高家沟(1981年更名南高家沟)、寨上、姜家庄。

  莺村乡:莺村、白家沟、舍塔、韦耳梁、沙塔、西曼里。

  林遮峪乡:林遮峪、后村、下川坪、刘家塔、霍家塔、大塔、沙里、南里、北塔。

  沙坪乡:沙坪、桑园塔、寨沟、水园塔、杜家峁、小圪堆、顺水。

  1955年,全县划分为3个区,47个乡,5个集镇乡。

  1956年,全县撤销区治后,划为24个乡,5个集镇乡。

  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9月,暖泉乡8个农业社、1049户合为1个人民公社;青草沟、石塘两乡26个农业社1025户合为1个人民公社;林遮峪乡15个农业社674户合为1个人民公社。紧接着县里组织了人民公社筹备委员会,全县正式组建了5个人民公社:贾家峁公社辖22个管理区,东关公社辖42个管理区,桥头公社辖64个管理区,扒楼沟公社辖50个管理区,林遮峪公社辖40个管理区。共218个管理区,615个生产队。

  1959年7月,全县有8个公社:贾家峁、康家滩、杨家湾、桥头、曹虎、扒楼沟、土崖塔、林遮峪。共辖202个管理区,88个生产大队,443个生产小队。

  1960年10月,全县共有11个公社:贾家峁、东关、杨家湾、桥头、曹虎、林遮峪、土崖塔、扒楼沟、化树塔、窑圪台、暖泉。共辖210个生产大队,506个生产小队。

  1961年1月,建立冯家川公社。

  8月,建立孙家沟、韩家川、白家沟、尚家塔、腰庄公社。

  12月,建立西梁公社。全县有18个公社,辖306个生产大队,726个生产小队。

  1962年8月,建立深沟、东庄公社。全县成为20个公社。

  1983年共有20个公社,344个生产大队,622个生产队。

  1984年10月,改社队制为乡(镇)村制,全县辖3个镇,17个乡,335个村民委员会,383个自然村。

  第四章  城镇乡村

  第一节  县  城

  一、旧县城

  保德旧县城位于县境西北部,遗址在今东关镇城内村。

  保德旧县城是宋淳化四年(993年)在林涛寨旧址上扩建的,称定羌城(后人称为“古定羌”),后屡有修补、扩建,至明宣德八年(1433年),城周七里二百五十步,高一丈八尺,

  南大北小,形如葫芦。西、南各一门,东北、西北各一角门,各建楼于其上。嘉靖三十年(1551年),于城下凿石为渠,导水顺流,并修葺门垣女墙,四十二年(1563年)移建西门。

  万历二十九年(1661年),砖包城墙,高三丈五尺,周长一千零九十三丈六尺。四门题额:东“迎晖”,西“阜城”,南“南薰”,北“镇朔”。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重修。南、北均有瓮城。

  到民国时期,旧县城的建设已初具规模。

  从南到北有直通大街一条,清时叫“中街”,民国时期分为上、中、下街。县署(即旧州治)屹立于大街北端,整个建筑群,有围墙围定。正南开衙门,门额“古定羌”,左右八字墙,前有照壁。衙门上建谯楼,置钟鼓于其中。进衙门有一穿堂小院,开三门,正中为仪门,又一小院,有皂隶房,东西各有甬道一条通向大堂,大堂悬“若保赤子”匾。中轴线上还有“退思堂”、“三堂”和"四堂"。东北有“安庆楼”,西北有“书房”、“赏心楼”。除主体建筑外,东一组建筑为内宅、仓库及差使办事处,西一组建筑为草棚、马棚及监狱。

  县署东有城隍庙,四进九殿。西有孔庙,门前有九龙照壁。

  县署至北门为“弦歌街”,至东门为“东街”,至西门为“西街”。

  在“中街”两侧有小巷若干,东有康家巷、刘家巷、薛家巷、钟楼巷、东营口;西有小巷、寺庙洞口、西圪洞、仓方巷、百家巷、娘娘庙巷、西营口。

  全城有牌坊11座,大多为木头结构,飞檐斗拱,玲珑剔透,明清建筑居多。

  主街东侧有关帝庙、祖师庙、南寺庙、火神庙、瘟神庙;西侧有大寺庙、娘娘庙。

  出南门左有三官庙,右有白衣殿、东岳庙。过吊桥,正南有“五省总督”坊,入内有“陈烈女庙”。南关明崇祯时曾筑土城,开南门,门额为“步瀛州”。

  旧县城是当时全县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到民国末年,有住户600多户,店铺39家。

  1938年3月,日本侵略军进犯保德旧县城,飞机轰炸后,又放火烧,居民存者尽迁,往乡下避难,县政府迁到马家滩村,城中唯剩一片瓦砾。抗日战争胜利后,遗民始归,重建家园。

  二、今县城

  今县城建在东关镇,位于县境西北角。北临黄河畔,南至徐家湾村,东至洼村,西至旧县城脚。地理座标是:东经111°04′,北纬39°01′。南北长约1.5公里,东西宽约1.3公里,总面积约二平方公里。境内驻有县级党、政、军机关及其所属各部门和县直厂矿、学校、企事业单位120多个。

  东关原名东沟,旧有集市、渡口,抗战前,即成为全县商业中心。人称“水旱码头”。1940年抗日民主政府由袁家庄迁入东关,成为全县最大的集镇。

  第二节  建  设

  一、街  道

  东关原来的街道有:东堑垄街、西堑垄街、大街、二道街、三道街、棋盘街。1945年遭黄河水淹后,重新修建,逐渐形成现状。

  镇内有梅花沟水由南向北流过,把本镇割为东西两半,1968年沿河筑石堤两道,1980年、1983年两次加高加长,1984年在堤上加盖水泥板2050平方米。形成了与河糟平行的东、西两条大街,沿黄河岸的北大街纵贯东西,与东、西大街构成“丁”字形主干街道,其它街道均由此支出。主要街道及详情见表:

  1983年全城街道总长6.36公里,有桥梁5座,路灯120盏。

  二、领导机关

  县党政军领导机关集中在花园圪洞街一带。县委、县政府驻于一个大院,为三进四层的阶梯式窑楼格局,布局美观,结构紧凑。县委东侧为县政协大院,格局同县委大院。县委西侧为县人大常委会大院。县委西南方向是窑洞式人民礼堂和以三层客楼为主体的县级机关招待所。县委南面是人武部、公安局、检察院和法院。

  三、工商企业

  全县的工商企业,大部分集中于东关镇,除国营企业外,还有镇办企业和个体户经营的企业。服务业有理发、照相、旅馆、饭店、修配等。

  四、学校医院

  东关有高中1所,初中1所,职业中学1所,小学4所,幼儿园1所,党校1所;有县医院1所,中医院1所,镇医院1所,集体办医院2所,个体户办医院6所。

  五、文体设施

  文化设施有影剧院、电影院、露天剧场、电视差转台、有线广播站、文化馆、图书馆等;体育设施有体育场、老干部游艺室、老年体协活动室及工会游艺室。

  六、供水

  过去县城用水,直接去黄河汲取,辅以少数水井。黄河水不卫生,井水含盐量大,味咸涩,水质不佳。

  1970年在楼圪凸建蓄水池1座,容量120立方米,上水管200米,支管500米,水源为黄河水。泵房面积20平方米,安水泵2台,电机2台。只供县招待所、县革命委员会用水。有人员3名,属县革命委员会行政办公室管辖。

  1973年增建庙梁蓄水池。容量280立方米,水源为过滤浅层地表水。上、下水管430米,供水支管1800米。泵房面积9平方米。打深井1眼,有水泵、电机各一台。供水范围扩大到县级各机关及少数居民,占全市总人口30%。1980年供水支管增至4000米,供水范围扩大到全市总人口的65%。

  1982年,于洼村脚下又建大型蓄水池1座,容量500立方米,水源来自原打深井。上、下水管共900米,建泵房30平方米,有水泵、电机、变压器各1台。3座水池日产水300吨,年产水105850吨。共铺支、干管道3060米,供9500口居民用水,占全市总人口95%。全年营业额5.1万元。

  七、绿化、清洁

  1949年以来,每年在房屋四旁植树,但无人管护,成活甚少,仅机关民宅院内成活少数杨柳。据1983年统计:县城园林绿化地为2.4公顷,覆盖率仅占2.4%。近年县城居民、干部室内外养花,逐渐成风。

  1983年街道排污水管长180米,合流制干管总长440米,排泄污水量40吨/日。县城街道清扫面积23400平方米,有倒垃圾小平车2辆,小四轮拖拉机(雇用)2台,清洁工14人。

  八、交  通

  本镇水陆交通方便,水路赖有黄河,隔日有航班可至冯家川。公路四通八达,每日有班车通往太原、忻县、阳方口、岢岚、五寨、河曲、西梁、南河沟。

  第三节  乡(镇)村

  一、义门镇

  位于县境最北端,黄河东侧。地理坐标是东经111°02′—111°12′,北纬39°03′—39°06′。镇政府驻暖泉村,距城12.5公里。全镇总面积31.6平方公里。辖15个村民委员会,19个自然村,1617户,6510人。居民汉族,以农业为主,兼营采煤。镇村联办林场办得较好。

  1958年10月,建立暖泉人民公社,随即并入贾家峁公社,1960年2月又单独建立暖泉公社,1984年改为义门镇。

  所辖自然村是:天桥、雷家峁、刘家畔、狄家沟、前新窑、狄家、张家沟子、暖泉、枣林、赵家坡、细嘴子、义门、小赵家沟、郭家、庙峁、崔家、刘家峁、赵家寨。

  天桥水电厂、天桥电灌站、保德县电石厂在本镇境内。并有小型瓷窑。

  二、东关镇

  位于县城中心,黄河南岸,和陕西省府谷县隔河相望。地理坐标:东经111°01′—111°10′,北纬38°59′—39°03′。镇政府驻地东关。总面积为44.72平方公里。辖30个村民委员会,33个自然村,1个街道办事处(辖6个城镇居民委员会),有农业户3818户,14423人;非农户1864户,7328人。居民大多为汉族,有个别满族及壮族。

  1958年9月成立东关人民公社。

  1959年属康家滩公社。

  1960年4月成立东关城市人民公社。10月康家滩公社和东关城市人民公社合并为东关公社。1984年10月改为东关镇。

  所辖自然村是:铁匠铺、梁家坡、高家井沟、麻堰、前芦子沟、陈家梁、郭家滩、佘家梁、阳塔、阳坡、大黄坡、洼、新窑、康家滩、城内、徐家湾、康家塔、贾家梁、王家窨子、新庄子、刘家、金家沟、大敦、大树梁、西南沟、马家滩、王家滩、张家圪坨、李贤、后沟、陈家塔、庙梁、马家洼。

  农民以农业为主,兼营煤业、瓷业。

  市民经营杂业。

  东关镇为县委、县政府所在地,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三、桥头镇

  位于县境北中部。地理坐标:东经111°03′—111°12′,北纬38°52′—38°58′。镇政府驻桥头村,距县城19公里。总面积为72.32平方公里。所辖23个村民委员会,30个自然村。有2273户,9497口人。

  居民以汉族为主,间有个别藏族。职业以农业为主,兼营采煤、烧石灰。

  1958年9月,建桥头宏伟人民公社。其境域相当现在的桥头、窑洼、窑圪台、深沟、孙家沟、杨家湾6个乡镇的范围。

  1959年7月后,范围逐渐缩小。

  1984年10月,改为桥头镇。

  所辖自然村为:苏家里、南坡、薛塔、韩家塔、枣林、下流碛、翟家畦子、白家庄、吴家梁、见虎、高家梁、井道沟、桥头、涧沟、新窑、郝家里、炭峪沟、南孙家、崔家甲、石湾、河湾、孤山子、雷家峁、杨家峁、铨家坪、张家山、桑园、石、刘家洼、石洼铺。

  本镇位于县境腹地,交通方便,国营厂矿多设于该镇境内。计有国营桥头煤矿、保德县水泥厂、保德县水泥预制厂、保德县铁厂。

  桥头村为保德第一大村,全村有475户,1728人,耕地4758亩。解放前就开设有商店、药铺,从铺子崖到芦沟桥,繁华一时,但因日军侵犯,致使市场冷落,经济萧条,商店倒闭,药铺倾颓,日渐荒凉。

  解放后,曾长时期为区政府所在地。不断加紧建设,陆续扩建和新建了煤矿(现有国营煤矿一个,镇办煤矿一个,村办煤矿一个)、铁厂、水泥厂、水泥预制厂、供销

  社、粮站、食品收购站、工商管理所、法厅。集市贸易中心由芦沟桥转移到河坪。

  村内还有八年制学校、完全中学、地区医院、邮电支局、税务所、银行营业所。并有不少个人经营的旅店、饭店。

  农历每月一、五为集市贸易日。是日,人流汇集,有岢岚、五寨、神池、河曲等地客人前来买卖。

  四、贾家峁乡

  位于县境北部偏西。地理坐标:东经111°07′—111°15′,北纬38°59′—39°04′,乡政府驻贾家峁村。距县城15公里。全乡总面积为54.4平方公里。辖16个村民委员会,18个自然村,1716户,7608人。居民汉族,以农业为主,兼营煤、瓷、铸造业。

  1958年9月建立贾家峁人民公社。

  1960年2月分出一部分村庄,另建暖泉公社。

  1961年8月又分出一部分村庄,另建腰庄公社。1984年10月改社为乡。

  所辖自然村是:永泉、柏榆泉、梁家村、南峁、贾家峁、荣家沟、武家塔、袁家里、王家  、路家村、岳家沟、赵家沟、岳家里、行宫、张家峁、山庄头、神堂峁、正峁。

  五、腰庄乡

  位于县境北部。地理坐标:东经111°06′-111°15′,北纬38°57′-39°02′。乡政府驻腰庄村。距县城12.5公里。总面积为56.6平方公里,辖20个村民委员会,23个自然村。有1846户,有7729口人。居民以农业为主,兼营煤、瓷、铸造业。1958年属贾家峁公社。

  1961年8月,建立腰庄公社。1984年10月社改乡。

  所辖自然村是:铺房、后芦子沟、路家沟、任家、赵家峁、郭家峁、腰庄、高家沟、冀家沟、年延、冀家峁、白家、可王家里、代家沟、桑树梁、徐家庄、为居则、马铺头、孙家、外盘塔、讲家沟、圪叉耳、大圪。

  六、杨家湾镇

  位于县境北部,朱家川河下游,黄河东侧。地理坐标是:东经110°58′-111°05′,北纬38°55′-39°00′。乡政府驻杨家湾村,距县城10公里。总面积为60.68平方公里。辖25个村民委员会,29个自然村。有2116户,8954人。

  居民汉族,以农业为主,并以盛产水果而闻名遐迩。造纸业历史悠久,所产麻纸质量很高,抗日战争时期,晋绥边区“西北农民银行”曾用这里产的麻纸印行过钞票。

  1958年属桥头人民公社。

  1959年7月由桥头人民公社分一部分村庄,建立杨家湾公社。1984年10月社改乡。

  所辖自然村为:段家沟、孙家梁、王家洼、林家沟、李家峁、胶泥圪、故城、唐子梁、霍家梁、前会、后会、杨家湾、郭家湾、稻畦、崔家湾、杨家塔、崔家塔、太平头、花园、窑子沟、崔家、石圪、兴旺庄、山头、石洼、余铁、旺塔、西阳塔、新坟。

  七、窑洼乡

  原曹虎公社,位于县境北中部,偏东。地理坐标:东经111°09′-111°19′,北纬38°51′-38°56′。1975年公社移驻窑洼村,1984年10月改为窑洼乡。距县城35公里,总面积为104.8平方公里。辖20个村民委员会,29个自然村。有1074户,4356口人,均为汉族,以农为主。

  1958年属桥头人民公社。

  1959年从桥头人民公社分出一部分村庄,建立曹虎公社。

  1960年10月,从曹虎公社中分出一部分村庄,另建窑圪台公社。

  1961年8月,又分出一部分村庄,建立孙家沟公社。

  所辖自然村为:庙沟、王家庄、胡家庄、首沟、王家村、道座山、克鲁坨、井儿洼、李家、桃园局、官地坪、曹虎、窑洼、芦子坪、张家河、郝家峁、孙家峁、买子山、寨子山、大塔铺、柴家沟、科局、杨家圪台、贾家庄、新舍窠、前白家梁、后白家梁、韩家峁条、身家嘴。

  该乡属保德偏远山区。

  八、窑圪台乡

  位于县境北中部,偏东。地理坐标:东经111°11′-111°19′,北纬38°56′-39°00′。乡政府驻窑圪台村。距县城30公里,为保德东门户。总面积为62平方公里。所辖15个村民委员会,20个自然村。有889户,3692人。

  居民汉族,以农为主。

  1958年属桥头人民公社。

  1959年7月,属曹虎公社。

  1960年10月,建立窑圪台公社。1984年10月改乡。

  所辖自然村为:羊圈峁、吕家峁、银子塔、黄咀湾、羊道峁、石峁、孙家山、郝沟坪、窑圪台、王家坪、阎家坪、五楼沟、吾吉耳、红花塔、王家寨、丛岭沟、南、张家窑洼、梨元局、张家沟。

  本乡严重缺水。国营林场在此境内。

  九、深沟乡

  位于县境中部,地理坐标:东经111°03′-111°08′,北纬38°52′-38°56′,乡政府驻深沟村。距县城17.5公里,总面积为27.84平方公里。辖9个村民委员会,10个自然村。有718户,2913口人。

  居民汉族,以农为主。

  1958年9月,石塘乡和青草沟乡联合建立人民公社,随即划归桥头人民公社。

  1961年8月属孙家沟公社。

  1962年8月,建立深沟公社。1984年10月改乡。

  所辖自然村为:石塘、马蹄罕、王家里、东局、西、张家寨、桥沟、深沟、王家沟、刘家沟。

  该乡在行政区划方面,是个变化比较频繁的三角地带,时而管辖别村,时而又被别村管辖,难于治理。

  “保德红土”在该乡境内出露较多,富含古脊椎动物化石。

  十、孙家沟乡

  位于县境中部,偏东。地理坐标是:东经111°06′-111°16′,北纬38°48′-38°53′。

  乡政府驻孙家沟村。距县城30公里,总面积为60平方公里。辖14个村民委员会,16个自然村。有974户,4089口人。

  居民汉族,以农业为主,兼营采煤业。

  抗日战争时期,保德县抗日民主政府在该乡袁家庄村成立。

  1958年9月,青草沟乡和石塘乡联合成立人民公社,接着划归桥头人民公社。

  1959年7月,属曹虎公社。

  1961年8月,建立孙家沟公社。1984年10月改乡。

  所辖自然村为:孙家沟、袁家庄、则、前桑林、后桑林、郭偏梁、梨树则、赵家山、青草沟、太平沟、香草峁、王偏梁、羊路河、苇树局、牧塔、马莲局沟。

  该乡矿藏丰富,煤层厚。水源不足。

  孙家沟村从1981年始,农历每月逢四为集市贸易日。

  十一、韩家川乡

  位于县境西部,紧靠黄河。地理坐标:东经110°59′-111°04′,北纬38°50′-38°56′,乡政府驻韩家川村。距县城25公里,总面积为45.52平方公里。辖16个村民委员会,17个自然村。有1236户,5501口人。

  居民汉族,以农为主。

  1958年属林遮峪公社。

  1961年8月,建立韩家川公社。1984年10月改乡。

  所辖自然村为:木瓜梁、头、官局、赵家庄、下塔、豆塔、柴家湾、狄家畔、窝、曲八塔、小圪堆、顺水、寨沟、桑园塔、沙坪、牧宇塔、韩家川。

  本乡产干鲜水果,是红枣主要产区之一。韩家川村从1979年始,农历每月逢八为集市贸易日。

  十二、化树塔乡

  位于县境中部。地理坐标:东经111°03′-111°08′,北纬38°47′-38°52′。乡政府驻化树塔村,距县城35公里。总面积为59.6平方公里。辖17个村民委员会,19个自然村。有1396户,4165口人。

  居民汉族,以农业为主,兼营采煤,炼硫磺。

  1958年属林遮峪公社。

  1960年10月建立化树塔公社,1984年10月改乡。

  所辖自然村为:阳市坪、傅家圪台、秦家寨、后牙前塔、前牙前塔、王家岭、化树塔、新畦、栲栳梁、东山、张家沟、郝家塔、土门、郭家、木瓜耳、杜家塔、沟底塔、北山、张家滩(即前河)。

  该乡塔地多、气候适中,是保德县粮食主要产区。后牙前塔的金峰寺建筑群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三、林遮峪乡

  原林遮峪公社,位于县境西部,黄河东岸。地理坐标:东经110°56′-111°04′,北纬38°45′-38°51′。1978年搬迁到后村,1984年10月改为林遮峪乡。距县城35公里,总面积为39.95平方公里。辖17个村民委员会,20个自然村。有1146户,4645口人。居民汉族,以农业为主。

  1940年以来,一直为区政府所在地。

  1956年改为集镇乡,管辖韩家川、化树塔、白家沟、冯家川4乡。

  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

  所辖自然村为:水元塔、杜家峁、黄金山、下川坪、唐子峁、林遮峪、后村、刘家塔、刘家大塔、霍家塔、韦耳梁、沙里、北塔、南里、马家峁、郝家庄、元家山、刘家梁、王家畔、水泉塔。

  本乡为保德红枣生产区之一。境内林遮峪村墩梁新石器时代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四、冯家川乡

  位于县境西南部,紧靠黄河。地理坐标是:东经110°56′-111°01′,北纬38°43′-38°48′。乡政府驻冯家川村。距县城45公里,总面积为45.08平方公里。辖18个村民委员会,19个自然村。共有1245户,5110人。

  居民汉族,以农业为主。

  1958年属林遮峪公社。

  1961年1月建冯家川公社。1984年10月改乡。

  所辖自然村为:孙家里、元塔、石家里、佃则梁、神山、后冯家川、冯家川、王家沙坪、翟家塔、武家沟、冯家塔、黑土峁、韩家里、冯家沟、庙上、高家塔、龙驼沟、王家里、王家。

  本乡为保德红枣主产区之一,盛产“油枣”。

  冯家川村早在明清时代,就是保德最大的集市贸易中心。农历每月一、七为集日,是日,两省四县(山西保德、兴县,陕西府谷、神木)赶集的人纷纷而至,如有戏剧助兴,人多可达万人。交易以粮食为主,大畜次之,小畜、农副产品又次之。

  十五、西梁乡

  位于县境最南端。地理坐标:东经110°58′-111°02′,北纬38°39′-38°42′。乡政府驻西梁村。1975年迁到高徐家湾村,1978年又迁回西梁村。距县城70公里,总面积为16平方公里。辖10个村民委员会,10个自然村。有353户,1503口人。

  居民汉族,以农为主。

  1958年属扒楼沟公社。

  1959年属土崖塔公社。

  1961年12月,建立西梁公社。1984年10月改乡。

  所辖自然村为:和寺坡、枣树塔、塔则上、崖儿、庞家、路家局、武家梁、西梁、崖窑、高徐家湾。

  该乡远离县城,矿藏资源贫瘠。向来生活困难,人有以小米、黄豆掺杂吃“钱钱饭”的习惯。

  十六、土崖塔乡

  位于县境南部边缘。地理坐标是:东经111°00′-111°04′,北纬38°40′-38°45′,乡政府驻土崖塔村,距县城70公里。总面积32平方公里,辖15个村民委员会,15个自然村。有809户,3340口人。

  居民汉族,以农业为主。

  1958年属扒楼沟公社。

  1959年7月建立土崖塔公社。1984年10月改乡。

  所辖自然村为:榆树里、西山头、安家山、神树梁、党家里、乔家塔、宋家塔、依杏塔、土崖塔、南武家塔、南高家沟、田家塔、寨上、王家坡、姜家庄。

  十七、南河沟乡

  原扒楼沟公社,位于县境南部边缘。地理坐标:东经111°05′-111°10′,北纬38°43′-38°48′。1973年迁往南河沟村,1984年10月改称南河沟乡,距县城50公里,总面积51.84平方公里。辖14个村民委员会,19个自然村。共有1046户,4554口人。

  居民汉族,以农业为主,兼营牧、副、煤等业。

  1958年9月成立扒楼沟公社。

  所辖自然村是:沙盆沟、蒺藜坪、潘家、杏岭、北塔则、石且河、甘草、南河沟、刘家坡、扒楼沟、李家湾、桑塔子、姚家、李家梁、杨家沟、韩家、杨家村、张家、西沟塔。

  该乡为本县最早革命根据地之一,在外工作的干部、职工较多,南河沟村最为突出。

  南河沟村从1981年始,农历每月逢五为集市贸易日。

  十八、尚家塔乡

  位于县城南部边缘。地理坐标是:东经111°03′-111°08′,北纬38°41′-38°43′。乡政府驻尚家塔村,距县城60公里。总面积为28.16平方公里。辖12个村民委员会,12个自然村。共有647户,2985口人。

  居民汉族,以农业为主。

  1958年属扒楼沟公社。

  1961年8月建尚家塔公社。1984年10月改乡。

  所辖自然村为:寨、南韩家塔、柳树沟、尚家塔、郭家梁、泥宇、南刘家、翟门则、偏桥、下赵家、中赵家、上赵家。

  本乡交通不便,民酷好赶集。

  十九、白家沟乡

  位于县境中南部,地理坐标是:东经111°00′-111°05′,北纬38°43′-38°48′。乡政府驻白家沟村,距县城45公里。总面积为37.76平方公里,辖14个村民委员会,15个自然村。有778户,3156口人。居民汉族,以农业为主。

  1958年属林遮峪公社。

  1961年8月建白家沟公社。1984年10月改乡。

  所辖自然村为:丁家塔、王家梁、莺村、舍塔、沙塔、西曼里、四井头、白家沟、庄果塔、禅房、郝家沟、高家峁、马家塔、大塔、石桥塔。

  境内莺村,是本县最早的革命根据地之一,莺村党支部是本县第一批党支部。抗日战争期间,本县党政干部,多聚于此。

  二十、东庄焉乡

  位于县境东南部。地理坐标是:东经111°08′-111°18′,北纬38°47′-38°52′。乡政府驻东庄村。距县城45公里。总面积为46.68平方公里。辖9个村民委员会,10个自然村。

  有300户,1230口人。

  居民汉族,以农为主,兼营林牧业。

  1958年,属扒楼沟公社。

  1962年8月,建东庄公社。1984年10月改乡。

  所辖自然村为:河西沟、韩家河、韩家埝、雷家沟、秦家河、桦岭塔、王家沟、东庄焉、井油山、青菅圪。

  该乡地广人稀,宜林宜牧。

关闭本页